《北京即兴》 、 东方与抗议文化:解读艾伦•金斯堡的“ 中国作品”
推荐理由:
讨论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虽然是比较热门的话题,但对于作品中所反映的“问题”深入探讨,则较为缺乏。《<北京即兴>、东方与抗议文化:解读艾伦•金斯堡的“ 中国作品”》通过还原历史背景,对于金斯堡访华期间创作的七首诗歌进行文本细读,透过现象探讨本质,揭示金斯堡“中国作品”中所构建的中国,阐释其书写中国形象的目的。本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国人如何认识中国,以及在对异邦的认知过程中所必然发生的东方化和东方主义化的偏差。
威廉•燕卜荪传(第一卷):在名流中间
推荐理由:
威廉•燕卜荪是与中国非常有缘的英国批评家、诗人。他两度来到中国,分别受聘于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培养了我国外语界的多名著名学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佐良、李赋宁、赵瑞蕻、杨周翰、周珏良等前辈都曾经撰文怀念燕卜荪教授在西南联大的经历,回顾先生给他们的教诲,这也使得这个时期成为中国外语教育史的一个传奇时代。
即使没有这些中国经历,燕卜荪本人也是值得我们了解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英国批评家之一,他对文学作品的细读开创了英美文学批评的新时代,形成了一套细读文本的方法。美国“新批评”把他视为先驱,从他的批评著作中得到了重大的启示。他出生于贵族家庭,但是却背叛了这个家庭,思想上更加倾向于自由人文主义,对下层人民充满了同情。他来自一个基督教文明,但是却对佛教思想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并且在著作中多次严厉批判基督教的所谓“折磨”崇拜。他在青年时期有同性恋倾向,并作爱情诗送给他的同性恋情人,但在成年时却改变了性取向,转向异性恋并结婚生子。……
约翰•哈芬登(John Haffenden)《威廉•燕卜荪传》为读者披露了燕卜荪许多鲜为人知的生活片段和思想轨迹。特别是在关于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大的章节中,哈芬登通过燕卜荪的日记以及其他第一手资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国际主义的燕卜荪。
王佐良全集
推荐理由:
王佐良先生既是诗人、翻译家,也是文学史家、教育家,更是一位爱国者。他对人民的深情,秀美动人的文采,有关文学理论、英国文学史、英国诗歌、西欧文学、不同民族文学的契合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通过文化交流来实现和谐世界的梦想以及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国际主义者的高尚情操,都通过这套《王佐良全集》传递给读者。今天我们读了他的著作,读了他的诗,看到了他的人品,我们也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了升华,进而提高了我们的素养和品位,使我们能够成为有更多一点的高级趣味的人,使我们能成为对人民更加有益的人。
葛浩文文集:论中国文学
推荐理由:
葛浩文被誉为当代中国文学的“首席且惟一的接生婆”,其译著备受瞩目,但作为一位学人译者,他除了博士论文《萧红评传》外还有丰富的著述,值得我们梳理挖掘。这些研究多为零散的篇章,用作者自序中的话来说:“做研究写的文章,有时因为种种原因想要翻看,就发现即使能找出来,也都分散各地:有发表在刊物上的,有影印复制本的,有手写的稿子,有英文的,也有中文的。”而本书是葛浩文文集首次在中国大陆结集出版,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本书收录的文章既有对文学脉络的宏观梳理(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向》《中国现代小说概论》等),又有专题个案(如萧红、鲁迅、萧军、黄春明、李昂、柏杨、莫言等)。该文集并不全是纯粹的学术论述,其中的演讲稿风趣幽默,例证丰富,表达出葛浩文个性化而不失中肯的观点,读者能够比较轻松愉悦地翻看。与此同时,一些文章的附录资料和书目整理是很有价值的史料,例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向》一文中列出了美国自1953年起近20年里有关中国现代文学某些专题所作的博士论文一览表、1970年代以前中国现代文学翻译成英文在美国的流传情况等,这些材料有助于观察中国文学英译传播的发展源头和趋势。
中国无声电影英译原因初探
推荐理由:
尽管影视翻译已是当今较为热门的研究方向,但讨论影视“中译外”的尚不多,有关无声电影的就更少。《中国无声电影英译原因初探》一文以早期国产电影的英文字幕为例,考察了中国无声电影的英译语境。作者从国际影响、民族主义、产业发展、政府管理和目标受众等多重角度探讨其缘起的因由。目前我们对影视“走出去”的研究则多着眼于当代作品,而本文则另辟蹊径,为电影史和翻译史提供了难得的材料和视角,对当今影视文化的对外传播亦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