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冲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出版专著《中文小说英译研究》(2018)、《京味小说英译研究》(2019)、《中国当代小说英译出版研究》(2022),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北京市社科基金1项,中国翻译研究院重点项目1项,获批北京市本科优质课程重点项目。曾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北京市思政示范课名师。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颖冲博士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Q:请您简要介绍一项您成功申报的课题,包括课题级别,课题名称,申请时间,课题概述,是否结项等。

我于2014年申报了北京市社科青年项目,课题的名称是“京味小说翻译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目前在研中。课题梳理 1920 年代以来的京味小说英译,原作者既有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又有自外埠的“移(遗)民”;译者既有来自中国本土的,也有海外的。这些作品共同投射出市井和京郊的“剪影”,其翻译活动就是对文化形象的诠释和推介,所以想要考察其翻译规范的形成和嬗变。

Q:该项课题选题的来由是什么?

之前做了一些宏观性的文学译史研究,也希望在专题个案方面有所深入。京味小说在文学界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很少有探讨其翻译传播的。我认为作为地域文学中极为重要的一块,它在海外的传播值得我们关注,尤其是里头还有像老舍这样的大家。京味小说体现北京城独特的文化风俗,翻译是否得当和出彩关系到这种文化能否在域外传播,也关系到译作在目标语世界的接受。

Q:您该项课题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我的研究重点放在小说中“京味”成分的传译和接受上,包括方言俗语、环境建筑、风俗物产、传统文化的英译等。译者采取各类翻译方法来处理“京味”成分,有的译文加注频繁,试图全面呈现北京的历史和文化标识;有的则重在讲清故事本身。这些翻译策略对译作及京味文化的海外传播与接受也有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Q:您认为您课题申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我的选题在北京市社科的学科分类里属“语言•文学•艺术学科”,其课题指南中并没有列出“翻译”的字样,但其中一项是“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研究”,契合我的研究兴趣和专长。京味小说具有深厚的地域色彩和文化积淀,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地域色彩浓厚的文学作品该如何译介有待探讨,这对民族文学和文化的推广具有现实意义。

Q:项目申请书中的“主题词”的作用是什么?应该如何设定主题词?

主题词显示研究的重点,由于只能列三到五个(国家社科项目是三个),显得非常宝贵,尽量不要用在空泛的普通词上,如综述、发展等。

Q:研究基础的填写需要注意什么?

这一点在审核要点里面讲得很详细: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只填成果名称、成果形式、作者排序、是否核心期刊等;通讯评审的活页里不得填写作者姓名、单位、刊物或出版社名称、发表时间或刊期等,因为会透露个人信息或相关背景资料。

特别须注意前期成果与本课题的相关性。有的老师著述丰富,研究领域也比较广泛,都列上占字数事小,主要会显得成果庞杂,与课题内容难成体系,对申请无助益。

Q:您对正在准备申报课题的同行教师有什么建议?

我认为课题申报需要早做准备,而不是出了通知后临时撰文。从通知发出到截止往往有时只有两个月左右,学校一般还会要求提前上交终稿,现想、现查、现写难免仓促,国内外研究现状这一块也很难全面到位。每年的申请表可能略有差别,但总体框架是差不多的,可以提前构思。

Q:课题题目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在课题申请的过程中也得到许多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宜当而无当。尤其是青年项目,其标题更需要体现出明确的研究内容,收敛研究范围。

Q:课题组成员的构成有什么要求?

课题组成员对研究实力和可行性有很大的影响,关键不在于有多少人、有多有名,而在于他们的研究方向是否与所申报的课题契合,是否有相关的前期成果,能否为此做出贡献。有的课题只有主持人一人,并没有成员,也申请到了。

Q:您如何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前沿文献?有什么困难吗?

倒没有什么特别的困难,之前做宏观的翻译史研究时已整理了中文小说的百年英译书目,为这个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犹如之前圈起了一块地,现在要选其中一处深挖。这也显示出申请人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