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冲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出版专著《中文小说英译研究》(2018)、《京味小说英译研究》(2019)、《中国当代小说英译出版研究》(2022),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北京市社科基金1项,中国翻译研究院重点项目1项,获批北京市本科优质课程重点项目。曾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北京市思政示范课名师。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颖冲博士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Q:请您简要介绍一项您成功申报的课题,包括课题级别,课题名称,申请时间,课题概述,是否结项等。

我于2015年申报了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年度项目,课题的名称是“中国当代小说英译的出版现状调研报告”,即将结项。课题对中国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进行了历时梳理,对参与中国当代文学译介的主要译介人员和出版机构进行调研,考察翻译出版动机、策略、接受传播渠道等。

Q:该项课题选题的来由是什么?能否介绍一下该类项目申请时的选题范围?

2015-2016年度的申报已经结束,立项课题大多着眼于中国文学、文化的外译问题,紧密围绕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与研究,这和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也符合中国翻译研究院的主要职能。

中国翻译研究院项目的选题范围包括:当代中国时政文献翻译与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创新;中国文化、文学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地域民族特色文化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翻译(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规划与行业标准化服务与管理;翻译人才评价体系与人才队伍建设;多语种高端翻译人才教育与培训;翻译(语言服务)行业技术创新与运用;中译外文献语料、人才信息数据库(参见《中国翻译研究院课题项目管理办法》)。所涉范围还是非常广泛的,相关研究领域的老师们可以积极申报。

Q:项目申报书里填的参考文献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申报项目书一般有字数或页数限制,因此不必也不可能将实际研究的全部参考文献全部列入。应该选取和课题联系最密切的条目,并注意中文与外文的结合、经典与前沿的结合、期刊与专著的结合、理论性与主题性的结合。

Q:您认为您课题申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这类课题的应用性很强,通常需要在一年之内结项,因此需要有充分的前期准备。我之前有一些文学翻译史的研究基础,文献准备扎实。但仅有史料和数据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前期统计的基础上,较为明晰地勾画出中国当代文学英译出版的分期发展与地理分布,从而分析译介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因素,尤其关注到了文学代理人、影视作品、社交媒体、电子阅读等新兴事物对文学翻译传播的影响。

Q:您如何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前沿文献?有什么困难吗?您是如何解决的?

本课题对史料数据的要求非常高,包括出版地、年份、馆藏、译者、版次等,信息非常庞杂。需要利用WorldCat(世界图书馆联机检索系统)、l'Index Translationum de l'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译文索引)等电子资源及检索工具,对中国当代小说的英译本进行数据统计编目。如果单位采购了OCLC等相关数据库,则会方便很多。

Q:您该项课题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课题从译介对象、主体和过程来描写中国当代小说的英译特征,最终落脚点在于挖掘译介和传播的主要问题,从翻译项目资助与策划、翻译人才选拔与培养、交流与传播渠道的拓宽等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Q:您在课题申报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在哪里?结项成果中的研究报告和论文要求有何区别?

结项成果之一是咨询报告,不同于一般的论文,也是我此次申报和撰写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咨询报告以工作报告的形式呈现,一般为两三千字,这比论文要短很多,但也正因如此浓缩而有较大难度。咨询报告更注重应用性,对策建议需要具有建设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是与学术论文不同的地方。

Q:您是如何评价该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研究中国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和传播情况,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外译者和读者对中国文学、文化及社会的认识与态度。一些宏观性的问题亟需我们回答和反思,例如:近七十年来,有多少部中国当代小说被译成英文出版?英译数量最多的前十位作家是谁?这期间英译传播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新世纪以来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最为活跃的出版地、出版社和译者是哪些,各阶段是否发生了变化?这里涉及到译介环境、模式、渠道和参与者等各个方面,探索这些问题有助于引导翻译出版行业健康多元的发展,对促进中国文学“走出去”、提高国家软实力等现实层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