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
Q:请您简要介绍一项您成功申报的课题,包括课题级别、课题名称、申请时间、是否结项等。
我于2016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课题名称为:近代中日文化沟通的“媒介者”内山完造研究,目前在研中。
Q:该项课题选题的来由是什么?您如何评价该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该选题基于博士期间的研究积累,将其内容和研究角度进行了扩展和延伸。该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在于:第一,通过对内山作品原始文本的解读,可探寻他在中国35年间中国认知的历史轨迹和内在的思想特质。第二,通过对与内山相关的当时中日媒体上的有关原始文献的搜寻、整理和分析,可梳理内山与各类媒体或者各类政治力量之间的复杂的关联,探讨内山这一“媒介”角色在当时中日沟通、尤其是文化人沟通上的意义。第三,期待通过本课题的跨学科研究,对推动中日文化交流史、近代中日关系、中日比较文学、近代中日媒体等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所裨益。第四,作为其现实意义,研究这样一位在近代具有独特媒介作用的日本人的中国认知和文化活动,对于透视和把握当今日本人的中国观、促进中日之间的内在理解,应该有相当的价值。
Q:您如何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前沿文献?如何对文献进行阅读和评价?
对于文学研究来说,文献主要包括一手文献和研究性文献。以研究近代作家或文化人为例,一手文献包括其著作、散落在各大报纸及期刊上的文章等。研究性文献包括从近代至今所有对研究对象的作品及人的评论性文章、文献。此外,还有课题研究中需要的与之相关的各类作家的作品、书信、记述以及评论性文章。对于原始一手文献要足够重视,研究性文献的作用在于帮助了解前人研究的情况。
Q:该项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您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是如何解决的?
重点难点是突破了以往对内山完造研究的狭隘性(偏重他与鲁迅的交往,以及致力于中日友好的泛泛描述),不仅通过研读其作品文本,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深入探讨内山对中国文化及国民性认知的内涵,考察近代中国对于内山等近代日本人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而且将同时代的中日媒体结合起来,对其“媒介者”的意义和价值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Q:您在课题申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
因为本选题可以说是结合文学、文化、历史、媒体等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所以一开始在选择申报的学科分类的时候,是非常犹豫的。但是考虑到自己一贯的研究方向、专业以及此研究还是以日本文学为主体的,所以最后毅然选择了申报“东方文学”这一学科。
Q:您平时是如何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包括选题能力、创新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等?
这几项能力的提高都是相辅相成的,需要掌握文献检索能力,追踪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了解学界动态,多读相关的论文和著作。
Q:您认为您课题申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一是选题的创新性和意义性,二是要有一定数量的前期研究成果、学术积累。
Q:您对正在准备申报国家课题的同行教师有什么建议?
申报国家课题,首先要有新颖且有价值的选题,近几年本学科获批项目的题目是一个重要参考。其次必须有一定的前期积累,至少在核心期刊发表过相关的论文。再次要掌握所需的研究资料和文献,心中有数。最后要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熟悉申报书的写法。做到这几点,应该就离成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