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
Q:请您简要介绍一项您成功申报的课题,包括课题级别,课题名称,申请时间,课题概述,是否结项等。
我于2016年末开始申报,于2017年7月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课题名称为“类型学视域下汉语和日语的动词体范畴比较研究”。本课题是利用语料库,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汉语和日语中各种体形态的语义进行实证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日语体系统。再通过和中文的体的比较,探究各语言间的共性,个性及体的本质。
Q:该项课题选题的来由?您是如何评价该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我从东京外国语大学的硕士阶段开始就一直从事和汉语、日语、英语的体相关的研究,因此该选题来自我硕士以后一直从事的研究领域。
该选题的学术价值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突破日语体的分类标准,将日语体系统分类的两大主流观点中的合理要素进行整合,解决了多年来以形态为标准分类而无法解决的概念参照标准模糊等问题。第二,在汉日比较环节中,从类型学角度诠释跨语言的“同”,探究汉日双语在用语言表达所认知的世界时的“异”,为汉语体系统的合理构建提供了一种选择。
应用价值表现在对日语教育以及对外(日)汉语教育的指导作用上。“体”既是日语教育,也是对外(日)汉语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作为重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直接作为专业教材使用。作为难点,本课题通过汉日体的系统性比较,明确汉日体的异同, 为日语学习者,同时也为学习汉语的日语母语话者全面,深入理解汉日体系统提供了可能。
Q:您在课题申报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在哪里?
通过申报课题让我对接下来要做的研究有了一个清晰的整体规划。
Q:您在课题申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
我在申报书的撰写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对申报课题的逻辑性论证。由于审稿专家可能并非自己的研究领域内的专家,因此如何尽可能地用最简练的文字,通俗易懂地将课题内容以及课题价值展现给审稿专家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最终解决的办法就是反反复复地不断修改。尤其是有意识地放置一段时间以后再去重新审视自己所写的内容,会带来更多的“客观性”反省。
Q:您平时是如何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包括选题能力、创新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等?
我认为这些能力相辅相成,平时我并没有刻意去训练自己的这些能力。只是科研需要积累,需要问题意识,需要知识更新,需要逻辑性。平时看文献也好,教学也好,用虚心的态度,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要有问题意识,并深究下去,就会发现身边有很多课题等着并值得我们去做。
Q:您认为您课题申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我觉得有四点很关键。
第一,对某一研究领域的系统性把握。申报者的学术积累会在申报者的综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问题点”意识。问题点是研究的出发点,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是申报者学术沉淀的充分展现。
第三,申报书的逻辑性。申报书必须前后呼应,逻辑清晰。比如,所申报课题的价值和申报书中所提问题点要能够前后呼应。
第四,围绕所申报课题所做的前期积累。
Q:您对正在准备申报国家课题的同行教师有什么建议?
以下三点是个人的一些申报感想。
第一,对待申报书格式一定要有“认真+较真”的态度。因为格式是审稿专家对申报者的第一印象,如果申报书的格式都不完美,如何让审稿专家相信申报者可以用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
第二,研究当年的申报指南很重要。将申报年度的申报指南和往年的申报指南做比较,会发现每年都会有一些变化,读懂这些变化,在可能的范围内调整自己所要申报的课题。
第三,研究的连贯性很重要。学术需要积累和沉淀,围绕一个研究中心的“合理扩散”“深度挖掘”都能体现这种连贯性。
Q:如何更好地利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的选题指南来进行选题?
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理解成如何利用选题指南给自己的选题(研究)进行“定位”。比如,我今年申报的“类型学视域下汉语和日语的动词体范畴比较研究”这一课题内容在2017年的指南出来之前就已经有了雏形。指南出来以后,我研究了自己所报语言学领域,发现我的课题内容符合这几年一直有的“双语对比与翻译转换研究”(2017年申报指南第26条)。除此以外,我还发现,在2017年的指南中出现了去年没有的“语法、语义、韵律的互动研究” (2017年申报指南第7条)。虽然,我的研究不涉及语音研究,但却涉及语法和语义的互动,因此我在申报书中将申报课题明确定位于:“本课题根据《课题指南》语言学第7条“语法、语义、韵律的互动研究”和第26条“双语对比与翻译转换研究”申报”。
Q:项目申报书里填的参考文献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一,要格式正确。第二,给出该研究领域的经典代表性参考文献。第三,参考文献要能反映该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动向。综上三点,也就是说,专家通过看参考文献就可以知道申报者对于该研究领域了解到何种程度,因此参考文献的列举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申报者的学术积累,需要仔细斟酌。
Q:申请书中“完成项目研究的条件和保障”栏目应如何填写?尤其对于年青没有经验的老师,这部分如何把握?
我自己在申报时就属于刚刚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在考虑这部分内容时,我用客观材料支撑主观意愿这样的方式进行了填写。主观意愿方面,对于该研究领域我是非常有兴趣,且希望通过努力做出成绩的。这样的主观意愿受到以下客观材料的支撑。首先,我有良好的学术教育背景(可能性)。其次,我从硕士阶段开始,在该研究领域就开始了不断的努力,出了一定的相关成果(论文、学术发表)(现实性)。最后,我在申报时,建立了人数适中、教育背景相似的学术团队,这样的团队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另外,如果能够说明学校,学院重视科研并重视培养青年教师的话,这样的客观环境也能为项目的顺利申报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