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
Q:请您简要介绍一项您成功申报的课题,包括课题级别,课题名称,申请时间等。
2016年我有幸申请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名称是“当代中文小说英译的海外评价与接受研究”。
Q:请问该课题是如何确定的呢?是否经历了调整和修改?
2014年,我刚留校工作,第一次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题目是“中文小说英译丛书比较研究”,比较二十多年间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以及美国在小说英译选材和翻译策略方面的异同。但可能由于选题的研究价值有局限性,也没有太多前期成果,未获通过。
2015年,我再度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选题改为了“中文小说英译的海外评论和影响研究”。通过相关资料搜集和研读,我当时认为这个领域内谈译介的多,谈接受的少。研究中国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情况,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学、文化及社会的认识与态度,挖掘原因,有助于引导翻译出版行业健康多元的发展,对促进中国文学“走出去”、提高国家软实力等现实层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在文书撰写方面缺乏经验,写得比较宽泛,校内评审和答辩时专家认为话题过大,很难把控,最好选择有代表性的个案来考察。仓促之下,我临时把题目换成了“老舍作品英译中地域文化特征的多译本比较研究”。但是这一改动并不明智,因为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中现有研究较多的作家,地域特色的翻译也并不新奇,这个题目在研究意义和创新性方面就要弱很多,因此也未获通过。
2016年,我的申报题目又改回了“当代中文小说英译的海外评价与接受研究”,因为通过一年的积累和进一步研究,我重新认识到这个话题的价值,认为依然有内容可做,于是再次申请,终于获批。
Q:请问在申报该课题前,您有哪些前期积累,同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014年,我申请“中文小说英译丛书比较研究”,比较二十多年间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以及美国在小说英译选材和翻译策略方面的异同”虽然未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通过,但校级课题立项了,也做出了几篇研究成果,如“现当代中文小说译出、译入考察与比较”发表于《中国翻译》(第一作者),“中文小说译介渠道探析”发表于《外语与外语教学》。这些研究为日后其他文学“中译外”项目的申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5—2016年这两年,我完成了外文局的重点项目“中国当代小说英译的出版现状调研报告”,并以优秀结项,同时也写了几篇相关的文章,包括“洞见、不见与偏见——考察 20 世纪海外学术期刊对中文小说英译的评论”发表于《中国翻译》(第一作者)、“中文小说英译研究若干问题”发表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从‘译丛文库’特色看译者身份认同”发表于《山东外语教学》。这次相当于提前一年开始准备社科基金申报,思考、撰写和修改的时间也更为充分,在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研究内容、方法等问题的叙述上更加具体化。
学校对基金申报非常重视,寒假前就组织了数轮评议,分学科组邀请专家对选题和申请书的写法提出意见,寒假中个人花时间修改,不明白的地方还可再联络专家。最后提交时,科研处的老师们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又对文书的格式、预期成果、预算等问题提出建议,不断打磨,最后申报成功。
Q:请问关于课题申请,您有什么经验或感悟和各位老师分享?
回顾三年的失败史和大大小小项目的申报历程,我最大的感悟是坚持和专注的必要性。
博士期间我就一直从事中国文学的英译研究,对有代表性的作品、译者及其翻译策略都有所了解。同时也保持着在相关领域内的前沿性,对近年来国内外的著作和文章都进行了梳理。因此,每次申报的主题虽然不同,但都具有相关性。博士毕业后,我没有从一棵树就跳到全世界,但愿意花时间在这篇林子里修剪不同的树木,或者用不同的工具去修剪同一棵树。当然,上述做法也和我个人的兴趣、能力和知识面的局限性有关,今后也希望自己能在其他领域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