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
Q:请您简要介绍您成功申报的课题,包括课题级别、名称,申请时间,课题概述,是否结项等。
本课题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英语教育话语中的意识形态传播机制研究”(18YJC860026)。我于2018年初撰写申请书,2018年7月获得项目立项。该课题属于交叉学科研究,切入点是中国英语教育,这也是我主要的研究领域和工作内容,而该项目是在新闻传播学学科下申报并获得立项的,因为它的落脚点是新闻传播学所关注的意识形态传播问题,贯穿了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的视角。目前该课题正在进行中,尚未结项。
Q:该项课题选题的来由?
该选题最直接的动因来自于我所观察到的英语教学与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反差。一方面,我国英语教学实践仍然以传统的英式和美式英语为范本,强调语言知识的获取,而忽视学生在漫长的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身份认同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因此语言中的意识形态研究在外语教育界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甚至不少英语教师对“意识形态”一词有抵触或惧怕情绪,闻之而色变;而另一方面,自十九大以来,中国政府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这也是新闻传播学这一始终着眼现实、着眼时代热点的学科所非常关注的话题。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使我认识到,必须将外语教育研究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来,结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
中国英语教育话语隐含着何种语言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通过何种话语方式呈现并传播给大众,与广阔的社会现实语境如何相互影响?在当前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强调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大形势下,研究这些问题不仅恰逢其时,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具体来说,中国英语教育话语中隐含什么意识形态?中国外语教师和学生在英语教育中的态度、动机、身份认同和意识形态如何?经历了哪些发展变化?这些变化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跨文化交际带来哪些影响?有哪些值得我们吸收借鉴的经验教训?这些就成了我迫切想要揭开的谜题。
Q:您如何评价该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该选题的学术价值主要在于其跨学科属性:第一,为意识形态传播研究拓展了话语研究的新路径,这超越了单一传播学或政治学思辨式研究路径的局限,融合了语言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视野,对意识形态传播的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为英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论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论洞见。
该选题也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第一,本研究厘清了中国英语教育相关的学校话语、广告话语和媒体话语中意识形态的具体样貌、话语实现方式和传播机制,为政府相关部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二,为中国英语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加深他们对英语教育中意识形态的认知,帮助他们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英语的变化性和多元性,从而形成一种积极、自信的外语学习理念和氛围,使学生成为既包容开放又保持文化主体意识的跨文化交际参与者。第三,为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提高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提供借鉴。通过研究英美等西方国家通过英语教学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和渗透的方式,我们能够了解语言教学中的意识形态传播策略,该研究能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提供实用性的借鉴,改善汉语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
Q:本项课题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本研究有两个重点:一是描绘当前中国英语教育话语中的意识形态样貌,这是探讨意识形态话语建构和传播机制的基础。二是探究意识形态的话语实现方式和传播机制,这是本课题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只有研究清楚意识形态如何以话语形式呈现,并为人们广泛接受,才能从根本上理解语言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
Q:本项课题的研究难点是什么?
对英语教育中意识形态的甄别以及其形成原因的定性是本研究的难点。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而教育活动中意识形态的形成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因素以及外来思潮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如何准确归因是本课题的研究难点。这个难点尚未完全解决,目前我尝试使用多层次、多因素的分析方法,结合宏观视角和历史视角进行阐释,以期逐渐厘清意识形态形成的原因。
Q:您在课程申报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最大的收获是,我认识到做学术研究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研究者要时刻保持鲜明的问题意识。具体到本课题,这种意识改变了自己以前只关注语言问题的“纯学术”思维习惯,而认识到:要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就一定要从现实问题出发,关注现实世界中的矛盾和变化,做接地气、有情怀的研究。
此外,这次课题申报也改变了我作为一线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态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像英国人或美国人那样熟知英语知识和英语国家文化的人(毕竟当今世界大部分英语交流都发生在非本族语者之间),而是为了培养我们中国公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更加积极自信地参与国际事务,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发扬与传播做出贡献。因此,英语课堂上不应过分强调标准英语,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跨文化交际应当是双向的交际,中国人不仅要吸收外来文化,也要有能力和自信向外传播中华文化,这些都应该在英语课程设置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Q:您在课题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
作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者,我申报该课题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我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导致思维受限,无法准确到位地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对研究内容进行理论提升和阐释。好在我一个好朋友就是新闻传播学博士,在该学科领域具有较多研究经验。我邀请了他参与我的课题,与他的学术探讨使我认识到该选题具有重要的跨学科意义、属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热点。最终我改变了在语言学学科下申报的想法,而改为在新闻传播学学科下申报。我的朋友还针对我的申报书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意见,鼓励我不断修改,促使我的申请书日臻完善。
另一个困难来自于现实生活:准备申报时我的大女儿才两三岁,小女儿尚在腹中,同时我还要承担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想要抽出额外时间来申报一个项目实属不易。但是好在这个课题我之前就申报过,虽然没有成功,但已是半成品,比从零开始写一个申报书要容易得多。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我身体素质一直不错,孕期也没有什么异常情况,仍能正常工作。于是我每天把大女儿托付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就挺着肚子去学校加班,采用张弛有度的加班方法,即把任务分成几个阶段,将每个阶段的任务集中在一星期内完成,然后休息两天,就这样紧张有序地赶在申报截止日期前完成了申报书的撰写。
Q:交叉学科应该怎样申报?
申报交叉学科项目应该说既有困难,也有机遇。困难在于课题负责人难以精通多门学科,难以做到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但是一旦克服了这个困难,在当前鼓励跨学科研究的背景下就拥有了非常好的机遇。那么如何克服这个困难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合适的合作者或者课题组成员加入进来,组建一个跨学科团队,在密切合作中打磨申报书,并开展后期研究。这需要申报人平时就注意相关学科的研究动向,并建立一些学术联系。我的朋友作为一个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研究者,就给了我很大帮助。另外,研究者自己平时也要了解一些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理论储备,扩宽看待问题的视野。我平时对新闻传播学就比较感兴趣,经常阅读相关书刊,也经常与朋友交流语言学和新闻传播学的思想和发展动向。虽然我的专长是语言学,但是我对新闻传播学并不陌生,而且我一直教《社会语言学》这门课,对语言与社会因素的交织关系深有感触,对英语语言传播中的意识形态问题也关注了很长时间,积累了一些前期成果,这些因素都最终促成了该交叉学科项目的成功立项。
此外,我想借这个机会鼓励广大青年教师尝试申报交叉学科课题,因为交叉学科更易产生创新性的思路和成果。一个现实问题局限在一个学科藩篱内往往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但引入另一个学科可能就会带来思路创新。有时甚至一个学科所惯用的研究方法对另一个学科来说可能就是创新。所以如果你的课题没有申报成功,不妨考虑一下是否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思想加以改进,甚至换个学科门类申报试试。
Q:您对同行教师有哪些建议?
第一,加强问题意识。好的选题都是从问题中产生的,有现实关照的研究问题更能引起课题评审者的兴趣。同行教师可以梳理一下自己在教学工作或现实语言生活中的思考和感悟,从中挖掘出有意义的问题,然后从理论上予以提升,形成一个选题思路。我的选题就是从英语教学圈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冷淡态度和新时代中国政府对意识形态问题的高度关注之间的巨大反差中产生的。有了问题,再去思考从哪个学科、哪个理论视角去分析它。通常来说,一个现实问题不会是单一学科的问题,而会涉及多个学科,这样就会催生交叉学科研究。
第二,做研究要有延续性。对某个研究问题持续关注,多年跟进,自然会产生深刻的理解,成果也会比较集中,这都有利于申报课题。我从攻读博士学位时起,就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和方法研究中国社会里的英语学习广告,虽然当时我博士学位论文的关注重点在于图文连贯,但是在材料分析过程中我发现其中隐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表达,并对此产生了初步兴趣。当时我就想,等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后,就继续研究英语学习广告中的意识形态这一问题。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工作后,我为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开设了《社会语言学》这门课,教授这门课加深了我对语言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的理解。期间我阅读了许多新闻传播学学者和社会学家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论述,也阅读了不少为非英语国家发声赋权的语言学思想,如世界英语理论、英语作为交际通用语理论,这使我对英语教育中意识形态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加上自己多年在英语教学一线所观察到的现象,如标准英语作为语言意识形态长期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主导地位,使许多中国学生产生很强的自卑感;对跨文化交际的单向度、片面理解导致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等等。这些教学感悟作为催化剂,促使我想要研究中国英语教育话语中意识形态问题的决心日益坚定,最终促成了这项课题。
第三,多次申报,积累经验。项目一次就申报成功的例子比较少,项目获得立项在更多情况下是多次申报、多次打磨后的结果。我这项课题之前就申报过一次,是在语言学学科下申报的,没有成功,我后来分析原因可能是该选题在语言学学科中处于边缘地位,难以引起重视。第二年我改在新闻传播学学科下申报,为此我数次修改申报书,使之更加符合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思路和兴趣。所以,同行们:如果没有申请成功,不要气馁,多咨询别人的意见,并且不要局限于本学科人士的意见,跨学科的意见可能更能帮你打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