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红

北京交通大学

外交学院英语系副教授、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市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基地研究员。
跨文化交际、应用语言学
主持项目包括: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调查与发展模式探究”(201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文化的实证研究及理论阐释”(2013)、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设国际交往中心背景下北京市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提升探究”(2019,在研)。曾获得“第六届全国外语院校大学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比赛特等奖。
黄文红副教授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Q:请简要介绍一下您主持的科研项目情况。

在申报科研项目的道路上,我失败的次数比成功的次数多。是师长的关爱,同事的鼓励,让我有信心去进行诸多尝试。我于2012年获批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13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9年获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目前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均已顺利结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尚在进行中。我不敢说自己有什么经验,因为自己也还是在摸索中,在这里,我想通过回顾自己的课题申报经历,主要结合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申报经历,谈一些体会,还请各位同仁不吝批评指正。

Q:您认为您课题申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我觉得关键是不断炼题,申请者一定要注意期刊论文与课题申报书的异同。二者都是科研的重要产出形式,都需要体现出严谨性(rigor)、创新性(originality)和价值(significance),但是二者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我所在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很多学者申请的项目没有获得批准,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申报书的内容更符合期刊论文的要求,而不符合项目申报书的要求。

 

我曾于2012年参加了外研社举办的科研课题申报研修班,该研修班由文秋芳教授领衔主讲。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文教授专门讲解了期刊论文和科研项目申报书的区别。我本人在与国外学者交流时,他们也经常提到两者的区别。结合专家的讲解,我这里就两者的区别简要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Q:您该项课题的创新之处在哪里?

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课题名称是“我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文化的实证研究及理论阐释”。学习文化(Cultures of Learning)这一概念由Cortazzi & Jin(1996)提出,指一个群体因受到本民族文化传统影响形成的有关外语学习的内隐性认识与习惯性行为模式。学习文化相关研究是探讨学习现象和学习问题的新兴范式,它在理论层面为学习的相关研究拓展了视野,在实践层面有助于诠释学习场域中出现的问题。过去我们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关注点多在微观层面上,具体为因性别、家庭背景等产生的个体差异,这类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学习结果方面的差异。但是,我们同样需要从宏观、全局层面关注当下中国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规律和特点。本课题旨在探究中国大学生英语的学习文化现状,并对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学习文化进行对比。

 

该课题的创新点有如下三点:

 

第一,研究方法的创新:一是调查对象的多维度,即调查对象不限于学生,还包括外籍教师和中国教师,通过多数据来源来进行交叉印证(triangulate),以发现其中存在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更好地描述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文化,避免了社会赞许性偏见效应的影响;二是在已有问卷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编制出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调查问卷,力图全面反映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文化的现实情况。

 

第二,理论阐释的创新:以往的研究单单从西方文化的影响或中国文化的影响的角度对学习文化进行大而化之的解释,而本研究引入了当代文化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情境身份(situated identity)理论来解释当下的学习文化。

 

第三,研究视角的创新:以往的研究是从西方他者视角进行的研究,研究对象多局限于海外留学生,而本研究是中国学者以自己的目光全方位审视中国本土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文化。

Q:您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您是如何解决的?

可能也是由于个人能力有限,课题实施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课题申报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在实施课题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难题。而要想在学术道路上走得长远,就必须要重视研究过程和成果质量。

 

我在实施课题过程中主要遇到了两大困难:第一,学习文化这一概念比较新,没有特别成型的学习文化问卷,需要自行编制,但我和课题组成员都没有相关经验。我们主要通过请教有经验的专家完成了问卷的编制,比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高雪松教授、清华大学的崔刚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的许宏晨教授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第二,课题研究任务繁重,需要在课题研究、授课和个人生活之间寻找平衡。尤其是女教师,还要照顾家庭、养育孩子,这方面其实我到现在还在摸索。

Q:您对正在准备申报国家课题的同行教师有什么建议?

第一,保持平常心,多尝试,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否定自己。目前有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可供申报,可以先从申报校级项目开始,不断积累。

 

第二,不说外行话。多关注学术生态,了解你所要申报的学科,了解申报政策,适当参加学术会议,尽量确保自己不说外行话。

 

第三,多与同行、专家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参加一些课题申报方面的研修班,专家总有很多真知灼见。如我在申报成功之前,参加过外研社2012年举办的科研项目申报研修班。专家的讲解让我系统了解了项目申报的全过程和注意事项,使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