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生态文化素养的提升
2008/01/17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大学生生态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他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是能否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影响大学生生态文化素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无疑占据重要地位。
高校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是教师在教学科研与学习生活中逐渐修习、积累而形成的关于生态道德、生态意识、生态学识水平、生态教育能力的综合素养。教师生态文化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其中,生态道德是灵魂,生态学识水平是基础,生态意识是动力,生态教育能力是重点。这些方面紧密相连,综合地展现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水平。所以,提高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需要注重全面提高生态文化的各个方面,不可偏废。引导高校教师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
教师利用自身的道德促使学生的灵魂得以系统提升,以此影响学生未来的生存状态,进而通过学生影响未来的社会以及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也就是说,他们将自己已内化了的生态道德、生态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促使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校应引导教师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道德观念,并内化为一种稳定的素质。它要求教师坚持“生态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尊重一切生命体的生存权利和价值,维护他们的尊严和权益,维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这是人类道德境界的提升,是人类道德进步和道德成熟的表现,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构建现代和谐高校的需要。
高校教师坚持“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就能辩证地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实践活动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利用“生态伦理机制”调节产业与事业、管理部门与教学科研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投入、产出与分配的关系,力求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和分享过程中,维持一种生态平衡,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处于生态互动之中。这样,教师就会把生态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灵魂,真正领会自身所承担责任的重大,从而充分发挥自身在实施生态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引导教师提高生态学识水平
高校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是通过经常修习涵养而积淀所得,它来自于教师对于生态文化的深切体悟。对于具有生态文化素养的教师来说,既要在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中有较深的造诣,又要具有深厚的生态知识底蕴。可以说,生态学识水平是生态文化素养在教师知识宽度和深度方面的体现。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部分高校只注重环境专业教师的生态文化知识,不重视其他专业教师生态文化知识提高的现象依然存在。其实,生态教育是跨学科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各专业的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使他们自觉地防止污染,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为此,高校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引导所有学科的教师建立起生态文化认知体系。一是聘请从事生态专业教育的教师,尤其是生态文化底蕴深厚、生态文化修养较高的老教授、老专家举办讲座,帮助教师学习生态文化知识。二是各教研室在教研活动中加入生态文化知识的研讨和学习,在广大教师中形成一种提高生态文化修养的文化氛围。三是增加教师的学习进修机会,通过一些非学历教育的进修,学习有关生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不断构建其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胜任时代赋予的角色使命,更好地开展生态教育。
促进高校教师生态意识的养成
生态意识是较高层次的哲学素养表现,它基于人们对生态知识的掌握,又积极地反作用于生态行为实践。促进高校教师生态意识的养成,就是使其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深入思考生态问题,促使自己以生态世界观为核心的生态文化素养获得全面提升。目前,就高校教师整体而言,生态意识比较薄弱,思想上对生态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没有充分认识生态教育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特点,未能主动地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生态意识。为此,高校教师应加强生态哲学的学习。通过学习生态哲学,树立生态世界观、价值观,掌握生态学方法论,形成生态思维。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里的理论思维在今天就是生态思维。
随着教师生态意识的增强,他们就能够在承认自然价值的基础上,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建设尊重自然的精神文化,从而引领学生从优化人类自身生存的目的出发,重新审视生产实践与科学实践带来的负面效应,既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为提高教师生态教育能力提供制度支撑。
生态教育能力是生态文化素养在高校教师教学中的体现。生态教育包含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的灵活运用,要求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与技巧,注重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为重要的是,生态教育要求教师对生态问题有较系统的认识和理解,能将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深入浅出地讲解,其中融入教师自己精辟独到的见解与体会,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为此,高校应构建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以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生态教育能力作为相关制度的指导思想。一是把教师生态教育能力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教学改革,加强管理。这有助于激励教师培养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生态问题,用生态科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生态问题产生的背景,产生过程和对人类的影响,提出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综合的生态文化素质。二是将价值概念引入高校的科学研究,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包括对教师指导的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和评价,既要有社会和经济目标,又要有环境和生态目标,使科学技术向着有利于“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健全的方向发展,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这样,教师不仅能在教学上提升自我,而且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