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专研修班翻译分会场】问之明之,行之成之
2013/08/19
自翻译专业本科(BTI)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设立以来,翻译专业的蓬勃发展已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为进一步推广翻译专业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方法交流,提高翻译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外研社将翻译本科教学与教法培训纳入日程,为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师资建设提供更系统、更科学的解决方案。
会场全貌 |
2013年8月11日,在“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研修班”翻译专业教学分会场上,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何刚强教授在题为“问而明之,践而成之——翻译专业建设:若干思考与探索”的主题报告中,通过对“为什么教翻译?”、“谁是教学对象?”、“翻译教学应包括哪些课程?”、“如何施教?”以及“谁可胜任教学?”等问题的阐述,帮助参班教师深刻理解了翻译专业目前的学科地位、教学现状、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建设情况。何教授提出了翻译专业建设的三大理念。第一、战略上要具有前瞻性。翻译本科专业的建设要考虑到国家翻译事业的长远需求,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谋划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第二、教学要务实,要强调双语语言基本功、华夏文化基础,要充实杂学知识,教师要具备真才实技,教学要尽量贴近实际。第三、要以创新驱动进步。要做好课程的鼎新、教材的革新,以及翻译理论的推陈出新。何教授清晰透彻、立意高远的发言在参班教师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李瑞林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专题报告,就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条件、操作程序等进行了阐述。李教授以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国家级数字媒体新闻编译实践教育基地项目”为例,介绍了项目翻译学习模式这一创新模式对于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显著作用。李教授指出,项目翻译学习模式需要课堂环境、网络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相互融合,学生译员、指导老师、译语专家、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而西外高翻学院通过学校与专业协会的合作机制、翻译教师发展计划、学术研讨交流等手段,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李教授的讲解和分享深深吸引了参班教师。
何刚强教授 | 李瑞林教授 |
根据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分布,本次研修班重点选取了语言能力、笔译能力、口译能力课程中的重点课程,邀请来自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在翻译教学和实践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为参班教师作教学研讨与示范。
对于翻译教学来说,处理好语言能力和翻译技能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副主任陶友兰副教授对翻译本科专业阅读教学综合模式进行了探讨。她指出,翻译专业基础阶段的阅读课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和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体意识、彰显英汉语差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的。陶教授以自己主编的《英语读译教程》中一个单元为例,演示了如何进行有效的读译教学。
针对基础笔译教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刘季春教授在本次研修班提出了翻译的“观念建构模式”。不同于强调技法讲解、课后练习和课堂讲评的“实践模式”和系统讲授翻译理论的“理论模式”,刘教授倡导的“观念建构模式”以翻译观念为轴,结合典型材料,进行范例教学。刘季春教授认为,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其启发式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整体的翻译观。刘教授对于基础笔译能力培养模式的深刻理解与详细例证给予参班教师很大启发。
随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张保红教授进行了文学翻译课程的教学示范,以大量精彩绝伦的中西诗词歌赋为例,融文学鉴赏和文学翻译于一体,文江学海,译学长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韵味十足,深受研修班教师欢迎。
基础口译是翻译本科阶段的另一门核心课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詹成副教授向参班教师分享了完整的口译技能训练体系。詹教授从自身教学与实践经验出发,指出口译实践前,应循序渐进地进行听辨、理解、信息加工、逻辑重组文体以及表达等技能的培养。而这些技能的训练正是基础口译课程训练的重点。
陶友兰副教授 | 刘季春教授 |
张保红教授 | 詹成副教授 |
研修班最后,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社长常小玲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常社长指出,全天的培训既深化了老师们对翻译专业的理解,又启发了老师们对翻译教学的思路,同时还鼓舞了老师们“安于此业、精于此道”的态度,从“问之、明之”,到“行之、成之”。作为国内最大的专业外语出版机构,外研社一直密切关注国内翻译学科发展,积极了解翻译教学需要,研发各类教学资源,推出了国内第一套专门针对翻译专业硕士学生编写的MTI系列教材以及面向翻译专业本科的BTI系列教材,并推出了一系列翻译教师培训与学术研讨活动,满足教师教学、科研与发展的需求。
本次研修班从主题报告,到教学研讨与示范,再到提问应答,都精彩纷呈、掌声不断。专家耐心细致、深入浅出,与会教师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使本次研修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推动我国高校翻译专业的发展以及翻译师资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