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十六大以来服务现代化建设能力不断增强
2007/10/19
中新网10月15日电 据中国教育部网站消息,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蓬勃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贡献力度不断增大。
目前,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有63%建在高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36%建在高校;正在进行试点10个国家实验室,多数是依托高校进行建设的。“十五”期间,中国高校累计争取科技活动经费1300多亿元,年均递增18.5%。2006年,中国高校科研经费是1998年的6倍。“十五”期间,高等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了1397万毕业生。
一是高校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十五”期间,中国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技术发明奖64项,科技进步奖433项,分别占中国总数的55.1%、64.4%和53.6%,特别是在原始性创新和高技术研究前沿领域取得了许多具有标志性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2004年,高校一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后者打破中国连续6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空缺的局面;2006年,高校又囊括了在体现中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中全部3项一等奖。
二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2006年,中国高校专利拥有量达4.5万项,国家大学科技园62个。高校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不仅掌握了一批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而且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如方正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同方威视集装箱检测系统、中南炭炭飞机刹车片、东软CT、华中数控和“农大108”玉米新品种等等。
三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组织编写了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多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正在组织编写一批核心教材,与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15期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组织实施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建立健全了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科研创新体系,形成了完善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体系。目前,中国有9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在高校,有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来自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