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否贡献出自己的职业教育模式?
2014/02/26
提到职业教育模式,大多数人会想到德国的“双元制”。作为一种典型的以企校合作为特征的职教模式,“双元制”成为助推德国经济腾飞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和教育手段。“双元制”在风靡世界的同时,德国也把它作为重要的教育品牌大加输出。但有这样一个现象,“双元制”模式似乎一直专属德国等少数几个文化背景相似的北欧国家,很难在其他国家落地生根。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职业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技能人才的重任,许多发展中国家主动向中国寻求改革发展的经验。那么,中国职业教育贡献给世界的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呢?
我国职业教育的道路探索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始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以福建船政学堂为标志,首先学习英法,后来重点转向后起之秀的美日。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苏联为师,建立起以中专、技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制度。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职业教育开始进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探索,即全日制教育与“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因“文革”而中止。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就业。职业教育广泛借鉴来自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如国际劳工组织推行的模块教学(MES)、日本的产学合作、德国的“双元制”及其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北美的能力本位(CBE)、澳大利亚的TAFE培训包等,并逐步融入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之中。
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边学习、边试验、边消化,与时俱进、快速发展,走出一条自主发展的新路,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的职业教育的特色基本确立,承载和表征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日渐清晰,这就是“一体化”模式。
为何用“一体化”表征我国的职教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的特性常常被凝练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若要简明而深入地揭示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可用“一体化”模式来表达。
职业教育依托行业企业采取“一体化”办学形式,在我国有着历史基础和成功经验。福建船政学堂作为我国近代第一所职业学校,依托福建船政局,与之同步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的中专、技校都有一定的行业企业背景或厂校同建基础。可见,由用人单位参与,面向社会、校企合作、工学互动的培养格局,是职业教育建立和发展的基本生态结构,也是基本的历史事实。
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奠定了“一体化”教学思想的基础。上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主张,陶行知先生把杜威的思想做了本土化改造,发展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做”是教与学的内容与方法的共同依据,“一体化”教学具有了可操作性。同一时期,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提出了大职业教育方针,强调社会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这些鲜活的“一体化”职业教育思想理论,在当今已变成职业教育生动的实践。
以职业学校为主导实施职业教育,“一体化”模式是一种必要的选择。通过兴办职业学校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近代以来形成的传统,但有一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学校以培养人为目的,企业以赢利为目的,两者之间没有稳定同步的“交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需有共同利益基础,要求职业学校必须将“一体化”教学成果运用于实际之中。
“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特色,其“一体化”素质适应了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对“双师型”教师虽然业界有不同的认识,但职业学校最看重的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能力。
“一体化”符合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律和改革发展方向。对于分科、分段教学,大家习以为常,提出“一体化”教学,有人担心会打乱现有课程和教学组织结构,会削弱教育的基础。其实,从实践到认识是人类认识规律的基本顺序,而作为浓缩人类认识过程的学校教育往往反其道而行,即使在实践性主导的职业学校,课程逻辑也依然是从文化课到专业课,从书本到实习。职业教育并非排斥理论,而是要用合理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有意义的理论。“一体化”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黏合剂,也是对职业教育尊重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理性认识。
认识“一体化”模式的深刻含义
职业与教育之间的“一体化”可视为职业教育与生俱来的特性。与传统学徒制相比,现代职业教育有了更多的内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形成“一体化”工作能力,而不是单纯靠经验模仿、实践锻炼中成长起来的技艺。
职业教育如何将社会蕴藏的教育能量和学校内在的教育力量统合起来是“一体化”的焦点。如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兼职参与职校教学,企业接纳学生见习实习;如何使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两类教学相得益彰、相互贯通;如何将正规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发挥学校系统教育的优势;如何在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建立起逻辑的、递进的关系;如何使德智体美互为载体,使教学活动与管理行为协调一致,形成职前与职后顺利对接、面向终身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理顺多层次、多方面的关系,从宏观到微观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育人体系,形成职业教育的聚合力,需要“一体化”的思想方法与策略。
职业教育在推行“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要防止极端化倾向,如用“一体化”教学全盘否定学科教学。面对日益丰富且细分的专业及其知识技能,分类、分层、分科教学是教育活动科学发展的历史选择。“分”是教学得以深入的必要手段,“合”又是学以致用的必然要求,“分”是过程,“合”是结果,“分科”与“综合”在课程体系中是辩证统一的整体。职业教育推行“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取消课程分科,而主要是改造传统意义上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相对分割的课程思维,改变现有学用分离的教学组织形式,重视在分的基础上特别是分的过程中实现及时的综合(如模块化教学),在“教学做用”相贯通的原则下建构由低到高的职业能力体系。
“一体化”模式增强中国职教自信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和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贡献,这同样给了中国职业教育以自信力。“一体化”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长期改革发展积淀而成的,它集中体现了我国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在学校与社会关系、教学内容建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运用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特色,适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国文化包容共生的特点。“一体化”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中已经具备了可靠的成熟度和广泛的共识度,当前职业学校积极开展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革试验也是对“一体化”模式不断深入的探索。
面对复杂多变的职业分工和教育对象,职业教育要处理好服务社会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关系,需要“一体化”的办学理念、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不断研究、发展和完善“一体化”模式,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中国职业教育独特的品牌形象,同时也给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以更多自信。
中国职业教育开始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一个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作者卢双盈,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
新闻来源: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4-02/25/content_41268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