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眼光、国际的视野:形势、目标、能力与策略
2014/03/26
“如何把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成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接受高质量、多样化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更加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和实现这一目标,外研社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于3月22-23日在北京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多位国内外语教育专家和来自全国810所高校的1051位外语教学负责人及教师出席了此次大会的研讨。
这是一次在大学英语教学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召开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学术性会议。大会以“形势、目标、能力、策略”为主题,从宏观到具体、理论到实践深入探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文秋芳教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何莲珍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副所长韩宝成教授和兰州理工大学杨娟老师在会上发言交流,主旨报告、专题报告、院校论坛和高层论坛等环节高效展开。
会场全景 |
把握形势:树立国际视野,以改革为主线
本世纪初启动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把握了历史时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近年来,高校师生、外语教育界及社会各界对大学英语教学纷纷表达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期望与愿景。在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期。
王守仁教授在主旨报告中以历史的眼光和国际的视野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新形势及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的重要性。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在改革,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有效衔接基础阶段英语教育,并且培养出能够知晓前沿的科技进展、前沿的管理经验和前沿的思想理念的高素质人才。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之后正在以调研为基础研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指南为指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教学质量总体要求更高、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
文秋芳教授在主旨报告中首先回顾了自去年外研社召开“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并提出“以输出为驱动假设”以来,高校外语教师们对这一假设所进行的教学实践与创新。文教授指出,这一假设自提出后在大学英语教学界引起了强烈共鸣,许多高校设计“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教案、多篇教学研究性文章发表;在实践基础上,文教授在本次大会上又提出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对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具体策略指导。
韩宝成教授也阐明定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时应有国际眼光,借用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的话说就是“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坚定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信心与美好前景,从整体教学目标、各校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策略层层落实来提升教学质量。
王守仁教授 | 文秋芳教授 | 韩宝成教授 |
明确目标:提高总体质量,细化目标层次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研究制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评价导向、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引导高校提供分类的高质量大学英语教学。”正在研制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包含课程概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估、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多个方面。王守仁教授介绍道,其中教学目标将形成基础目标、发展目标与提高目标,引导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符合学校情况与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王教授也提到,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要在分类指导的前提下构建更加科学、更能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突出个性化教学,使大学英语教学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院系专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
文秋芳教授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在分析多层次目标的前提下改进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层次范围由外及内渐次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目标、各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只有一层层理清各层次目标最终使课堂目标现实、清晰、可量才能从实质上提高课堂效果、有力推进改革。
实际上,在本次研讨会院校论坛的发言中各个院校也发表了探索多层次、多类别、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建设的经验做法。本次研讨会的四个分论坛按照学生入学程度较高、良好、一般和较低的层次划分,分别由山东大学崔校平教授、南京林业大学肖飞教授、大连大学门顺德教授和天津大学嵇纬武教授主持,四川大学段峰教授、河北科技大学张森教授、德州学院钟玲教授和燕京理工学院陈仲利教授分别为分论坛作总结汇报。论坛上,各类型院校代表踊跃发言,有的院校介绍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与院校特色设置教学目标的经验,有的分析了根据学生入学考试分类教学并设置不同教学目标的实践效果,有的说明了如何设置目标实施服务于专业发展的教学改革,也有的提出了明确民办、独立院校教学目标的诉求。分论坛的发言总体上反映了各个高校设立多层次、个性化、校本化教学目标的实践探索之路,充满了教育的热情与智慧。
院校论坛 | 总结汇报 |
提升能力:从“欧框”获启迪,培养输出能力
研讨会上,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与语言能力标准是与会者关切的话题。韩宝成教授的专题报告以“《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以下简称“欧框”)的制定背景、内容标准与启迪反思。这一语言框架由欧洲理事会(Council of Europe)在2001年制定,定位了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它以促进语言多元化为目标,提倡学习者认识语言学习背后的文化交流意义。韩教授介绍了“欧框”所规定的语言能力级别、能力描述及学习、教学和评估方法,指出这一框架对我们以国际化的视野定位大学英语教学的地位、目标,对制定中观层面的教学指导思想,对指导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操作都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何莲珍教授在专题发言中肯定了“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对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培养的促动作用。她以一项针对去年写作大赛赛题的提示特征对综合写作分数影响的研究为例,分析了不同写作提示间的考生写作显著性差异;最后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总结了以说、写为主的大赛对学生听、读的驱动作用,指出语言输出使学习者成为积极的语言输入加工者。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最终体现在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特别是说、写能力的提高上。在这一领域,外研社的两项重要赛事——“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写作大赛不仅成为培养学生能力与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也为外语教学与科研提供了样本和契机。
何莲珍教授 |
各所院校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特色鲜明、富有成效。中国人民大学有16个本科重点人才培养项目,其中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依据“欧框”的标准,他们制定了1-6级的语言能力标准,并在12级学生中进行了小规模试点;南开大学注重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以写作课作为突破口,以写促思;北京工业大学英语教学以校为本、以学为本,注重在多样的课程中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广东白云学院则提出民办、独立院校的英语教学更应该侧重“应用型”。
探讨策略:衔接输入输出,赢得学生喜爱
本次研讨会聚集了外语教育专家和全国高校外语教学负责人及教师,以各种形式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专家的前沿视角和教师们的教学智慧相互碰撞,从形势、目标、能力最后落实到策略,与会者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估体系与教师发展等各个方面畅所欲言、深入交流,一同坚定“建设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的信念,并收获了宝贵的课堂操作经验。
文秋芳教授对“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阐释与实践指导让教师们深受启迪。文教授指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主要特点是输入与输出之间有效衔接,尽量做到无边界、零距离;听、说、读、写、译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从教输入到教学生用英语做事。结合一门文化交流类课程的教学实践,文教授生动、严谨地示范了如何使教学目标清晰可量、突出重点教学内容、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清晰多样地评估教学。她提醒教师们一定要细致准备输入材料、循序渐进安排环节、将大小不一的输出活动紧密结合,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杨娟老师作为一线教师的代表,参加了2013年外研社“教学之星”的评选并荣获一等奖。本次研讨会上,她和参会教师们分享了成为“90后”大学生心目中“好老师”的心得:教师要懂得尊重、公平、宽容和富有激情;她还以自己“以教学促进学习”的课堂组织经验与大家交流了如何基于语言输入和输出相结合的理念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环节,启发了教师们的思路。
杨娟老师 |
各高校在院校论坛中也积极交流了教学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与策略都是建立在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基础之上的。很多院校在分级教学、拓展课外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甚至是海外课堂教学方面探索出了特色经验。在研讨会最后的高层论坛环节中,专家总结道,“教无定法”,在树立明确的目标与理念的前提下,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是一定可以建设大学生喜爱和受益的大学英语课程的。
高层论坛 |
本次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以历史的眼光、现实的视角和国际的视野展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的未来,以开放、务实的原则分析形势、探讨目标、交流策略,坚持了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定将对提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积极稳妥地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与影响。
资源下载:
韩宝成教授:《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