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本色,流变中的永恒
2014/04/04
本就在大学校园广受追捧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因为在今年的两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的提及而更受青年学子的关注。正如王岐山书记所说:“韩剧为什么占领了中国?”因为“韩剧的内核和灵魂,恰恰是传统文化的升华。”那么,大学流行文化的内核和灵魂何在?
“60后”,“70后”,“80后”,“90后”……文学艺术的浸润,港台影视的流行,韩流来袭,选秀兴起,随时随地地移动互联……本期,我们顺着历史的光影,重温并审视曾经流行和正在校园中被青年学子追寻的流行文化,明白高校人该有怎样的文化坚守。
■通讯员 王新鑫 蓝静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大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无论是懵懂、羞涩,抑或是奔放、果敢,青年人流行的东西自有年轻本色。追寻的踪迹可能完全迥异,但追寻的模样却一直如此,凭着热爱与冲动,崇尚个性与自由永远是大学流行文化的最好注脚。
“60后”:像饥饿的海绵一样寻找知识养分
上世纪60年代生的人,大学时期就是上世纪的80年代,那是一个“黄金时代”,人人都“饥渴”,像饥饿的海绵一样寻找知识的养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在童年或少年时期经历过饿肚子的滋味,有朝一日,突然可以放开学知识,也可以进入大学了,各种思潮的涌入让他们兴奋,大肆呐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思想为纯文学的肥沃培育了深厚的土壤,还有那些西方文艺的味道,一股脑儿地让青年人着迷起来。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工学院教师张蜀道1967年出生,1985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他在美好的回忆中讲述起了自己的大学时光:“在物资较匮乏的年代,我们的大学生活还是相当丰富多彩的。没有网络,也没有很多钱,我们只能在寝室看黑白电视或者去看露天电影,每周外文专业的学生都会播放奥斯卡获奖电影的原片,比如英文版的《魂断蓝桥》、《圣雄甘地》等,我们都会抢着去看。”
淮阴师范学院宣传部副部长张同刚生于1965年,谈起自己的大学文化生活,张同刚的脸庞熠熠生辉。那是1983年,张同刚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大学校园,因为求学机会难得,所以大家看到什么都勇于吸收,学习是校园里的主旋律。他们爱读的是《静静的顿河》这样的苏联小说,爱看的是《街上流行红裙子》、《锅碗瓢盆交响曲》这样的电影,爱玩的是溜旱冰,一切因为新鲜,所以迸发出的是强烈的学习热情。人人都不遗余力地把自己塑造成文艺青年,大学生必备“五角丛书”,水平高一些的就看“上海译文”里的西方文学经典,你难以想象黑格尔的《小逻辑》竟然会因为卖得火爆而断货。与此同时,也出来了一批有个性、有张力的作家及作品,比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等。那个时代没有时装、没有大片,和文化二字沾边的都可以称作最具影响力的时尚运动。
“70后”:武侠风“吹”开封闭而好奇的心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还没有纯娱乐性的影视剧,当时四大名著被拍成电视剧,很受大学生的欢迎”,1990年考入河南大学的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文法学院教师张厚远介绍,他们寝室没有电视,为了一集电视剧,就想尽办法到老师家里或者附近的同学家里去“蹭”看。淮阴师范学院政管学院的教师金华是个标准的“70后”,他笑着回忆说:“之前因为各种政策的限制,没有接触过港台剧。当时因为好奇,喜欢看琼瑶剧、金庸的武侠剧,像《梅花烙》、《射雕英雄传》之类的,大陆剧就看《渴望》。那时候家里人比较保守,看琼瑶剧不是那么方便就常常在晚上偷偷看,可是像《射雕英雄传》这类武侠片一到播出时间就可以说是万人空巷。”
淮阴师范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教师任燕本科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初度过了大学生活,她心目中的大学流行文化竟然是跳舞。每逢周末,学校都有舞会,场场爆满,而且学校之间的联谊活动很多,听着邓丽君、刘文正的歌,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互动也在舞步和闲聊中建立起来。不会跳舞的人,就去看电影,学校礼堂里的电影票不贵,逢场必满。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大片都是全班出动。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催生了一种职业,租书屋、碟片社。这些出租屋一般都在大学附近,里面的刊物以盗版的港台文学居多,女生们把琼瑶、亦舒的书看做心头好,男生们则封金庸、古龙、梁羽生为“绝代风流”。由于租书屋有时间的限制,挑灯夜战,在宿舍走廊下看完几本是常有的事。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管理学院教师李德奎记忆犹新,“那时候最流行的就是去录像厅看港片,2元钱一张票,可以看一整天”。1979年出生的李德奎实际已经接近“80后”,“那时候周星驰和成龙的片子非常热,《赌圣》等都是大家热衷谈论的焦点”。
“80后”:在选秀热与偶像剧中释放梦想
新千年之后的文化形态变得更加多元,有人热衷看剧,有人喜欢青春文学,流行不再是一个模样。
“我那时候看剧主要是因为同学的介绍才看的,像台剧《流星花园》、韩剧《爱上女主播》我都看过,看完之后就想要是能有一个像偶像剧中的男主角一样完美的男友那该多幸福啊!”这是属于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教师杨惠的青春,她毕业于云南大学,“偶像剧是我的‘菜’,我们追剧的时候没有网络就去租碟,租不到就买,常常熬夜看剧,有时候一部剧要连续看几遍才过瘾。”2001年,一部经典的《流星花园》风靡了整个大陆,现在的“80后”们依旧会时常哼起“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让你的泪落在我肩膀”的曲调,重温他们那时的青春与爱情。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文法学院辅导员张培就是其中之一,是典型的“80后”,1982年出生的她,2000年考入长江大学,爱时尚,爱看流行剧,她当时专门买了一个本子,用来收集《流星花园》的贴画。
2004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开播也开启了大学宿舍里的“观秀”时代,李宇春、周笔畅等明星的一众铁杆粉丝也从“80后”群体中脱颖而出,一个宿舍8个人围着一台录音机听直播的场面并不久远。宿舍里没有电脑与电视,收音机是最爱。“网吧”大约在这个时期形成,“包夜”这个说法也从“网吧”里传出来,似乎一夜之间,学校附近诞生了若干“网吧”。大学生的“网吧”活动停留在“男生联网打游戏,女生通宵看韩剧”阶段,第二天早晨的第一节课,互相打着哈欠议论的是谁的“CS(网络游戏)”水平怎样,谁在“网吧”里为了《蓝色生死恋》痛哭流涕。也有一帮小众青年,开始琢磨“榕树下”等文学网站,比起参加当时“新概念”作文比赛,这个仿佛更靠谱些。
那个时候,淮阴师范学院为了活跃校园文化,组织了一系列契合学生实际的社团活动,学校开展了“十大校园作家评选活动”,通过学生投票及文联专业评委点评等方式评选出校园里的文学明星。早在2003年,当时的淮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团总支及社会工作者协会就举办了“大学生CS大赛”,火红了学校的几大战队。
“90后”:“碎片化”的“小时代”来袭
智能手机、电脑都是“90后”进入大学的标配,智能化生存的年代,“90后”没有办法想象没有网络的生活。一所大学为了解决“90后”太“宅”的问题,想尽各种办法,包括把广播操纳入学分或考评,但“断电”成了解决“宅”问题的法宝,没有电,“90后”的文化活动几乎会成泡影。
前不久,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新闻中心记者团就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对大学生的影响,对该校及周边高校的200名大学女生和100名大学男生展开调查。调查显示,87%的女生每周为了等待两集电视,“眼睛都望穿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剧涌入中国市场。英、美、韩剧让大学生从接触到喜爱再到痴迷。俊男靓女、唯美的风景还有经典的台词无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群体。喜欢看美剧的武汉长江工商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学生李正最近正在重温美剧《纸牌屋》,爱追剧的他甚至每次等不到国内网站更新而不得不采用“翻墙”软件。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的“90后”张艳一直坚持看郭敬明的《最小说》,可是谈到动机,竟然是因为文化生活太过于“无聊”。大家都很喜欢“宅”,平常追明星的八卦,用电脑看“康熙来了”、“快乐大本营”这样的又闹又猛的综艺节目,一个宿舍4个人也可以半天不说话,各做各的事。
淮阴师范学院政管学院的张佳杰也是个“90后”,平时喜欢逛街,刷微博,追剧,最近吸引她的是一部叫《爱情公寓》的大陆剧。她是个大大咧咧,很幽默的姑娘,谈到为什么追这部剧,她认为这是一首充满正能量和带有青春活力的诗,这样形容一部偶像剧,或许只有“90后”才能说出来。
网络作家安意如在淮阴师范学院有一场签名售书会,场面火爆,教学楼报告厅里,许多学生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毫无怨言,可是纯文学作家的讲座却听众甚少。“90后”葛采酷爱网络玄幻小说,唐家三少、当年明月,都是他喜欢和追逐的对象,而女生则喜欢匪我思存、步非烟的作品。
选择什么样的书、看什么样的剧,是学生们的自由选择,但是健康的流行文化一定是好的校园文化。淮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郑勇说:“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配合学生去了解流行文化,然后深入分析,并加以引导,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
(文字贡献:淮阴师范学院 朱彦 顾敏 徐艳兰;武汉工商学院 孙琳黎 史蓉珍)
新闻来源: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4-03/31/content_41463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