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研社新年作者联谊会隆重举行
2007/01/24
2007年1月12日夜,外研社迎来了四面八方的贵客,外研社新年作者联谊会在喜庆的气氛中隆重开场。
面对这些与外研社长期精诚合作的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外研社社长李朋义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向作者们表达感激之情的同时,也报告了去年我社所取得的成果,并满怀激情地展望了外研社辉煌的明天。作者们认真地聆听着,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
|
嘉宾签到
|
新老作者欢聚一堂
|
夜幕降临,大厅里已经是一片欢腾,处处可见热情的笑脸,时时可闻爽朗的笑声,新友故交欢聚一堂。在赴会的作者中,有很多满头银发、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也不乏意气风发、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这些作者大都与外研社有过长期的合作。他们怀着不同寻常的感情来到这里,同编辑们执手而谈,回忆外研社光荣的过去,感叹外研社飞速的发展。在这个温暖的夜晚,这些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作者为外研社送上了最真挚的祝福和最美好的祝愿。
|
|
李朋义社长与作者举杯同庆
|
作者与外研社编辑合影留念
|
笔者有幸在现场采访了几位作者,他们欣喜地谈起与外研社的合作,对外研社的工作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这些殷殷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热情与真诚。
被采访人一: 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 史国强教授
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与外研社有合作的?
史:那是在1993年,我与外研社开始了第一次合作,出版了一本《经贸俄语》,之后这一合作就没有中断过。现在跟外研社合作的一本书是供高校使用的俄语教材,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但目前名称还没有确定。
问:您最初与外研社合作时,对外研社印象如何?
史:当时外研社的规模没有这么大,但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老编辑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只要稍有不确定的地方就会查资料进行确认,甚至对一个标点符号都反复推敲,他们这种治学态度我至今都很钦佩。我们的合作也很愉快。
问:您见证了外研社十余年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严谨的作风是否一以贯之?
史:现在外研社的编辑人员素质很高,大部分是硕士、博士,在我看来,他们都具备了相当高的编辑能力,同时他们会主动地寻求作者和书稿,也积极地与作者沟通和交流。这支编辑队伍非常年轻,他们对市场的脉搏非常敏感,所以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也相当准确。这些都是非常可贵的素质。
问:您在俄语教学领域辛勤耕耘了多年,俄语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
史:俄语教学曾经在建国初期非常得兴盛,这与当时的中苏关系有关,也正是因为这一因素的变化,后来俄语教学一度非常低迷。但是近年来,学习俄语的人越来越多,这与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日益密切有很大的关系,中俄之间的经贸活动越来越频繁,对俄语人才的需求也会增长。
问:外研社近年来出版了一些俄语教材,您对这些教材怎样评价?
史:这些工作非常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要知道在一段时间内,俄语出版物非常贫乏,外研社出版的教材非常有专业水准,也很实用,这与编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他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被采访人二:清华大学外语系主任 程慕胜教授
问:您同外研社接触过很多次,对哪次活动印象比较深刻?
程:外研社在大兴举行的一次对中学老师的培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认为这个活动意义非常大。我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发音五花八门,这跟他们中学所受的教育关系是很大的。纠正一个中学老师的发音,就等于纠正了几百个学生的发音,所以意义非常深远。
问:您使用过外研社的书籍吗?
程:使用过,外研社引进出版了国外的一些语言学著作,这对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些书籍不但在国内少见,在国外也不多,能够把这些书籍引进,等于是填补了一个空白,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也希望以后在这方面持续地做出努力。
|
|
外研社的“老朋友”——陈琳教授
|
笔者与胡壮麟教授合影
|
被采访人三: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壮麟
问:您与外研社合作大约多少年了?
胡:从1984年起,我开始给外研社写稿子,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
问:这么说您是看着外研社长大的,您觉得这22年来外研社变化大吗?
胡:变化应该是很大的。外研社在80年代只出一些英语专业的书籍、教材,现在不光是针对英语专业了,大学英语、对外汉语、儿童英语都有涉猎,所以说结构比以前更完整了。
问:外研社的编辑现在和以前有什么变化吗?
胡:我接触过外研社的很多编辑,很多老编辑非常负责任。总的说来,外研社的编辑都有很高的专业素养。我感觉现在的编辑开始走出去了,这是一个趋势,他们更多地接触作者、接触读者、接触市场。
问:您对现在的外研社有一个怎样的印象?
胡:外研社敢于用人,管理很严格。你们的员工工作都很努力。
问:您目前跟外研社有合作吗?对外研社有怎样的期望?
胡:最近合作的一本书是我的自选集,是跟祝文杰先生合作的,合作非常愉快。希望外研社的编辑能够在工作中不放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被采访人四:《英语学习》电影故事撰稿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 宋云峰
问:您与外研社的合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宋:从90年代开始,将近十来年了,最初是做文章注释,后来开始为《英语学习》写稿子。
问:这些年来外研社在您眼中有哪些变化?
宋:可以说是相当大的变化。我在北外上学时,外研社的大楼还未建成,编辑们还只能在北外印刷厂办公。这些年来,外研社经历了飞速的发展,现在已经成长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外语类出版社。
问:具体说来,外研社在图书出版上有哪些发展?
宋:以前外研社出版的图书相对来说种类比较少,主要是英语专业教科书。现在种类丰富了,各类教材和学术著作都有,与国外合作也多了起来。现在,外研社出版的图书在英语教育界、学术界都很有权威,对研究有帮助,并且走在了时代的前头。
问:《英语学习》较之以前变化在哪些方面?
宋:一眼就可以看到的,就是版式更美观了,插图也由少到多,用纸更考究;栏目从以前的单一到现在的丰富多彩,有很多栏目已经形成了品牌。可以说,《英语学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问:您认为这种独特的风格是什么呢?
宋:我认为是积极健康、不媚俗、高雅的风格,并且致力于引导读者的兴趣。
问:您与杂志的编辑人员合作怎么样?对他们有什么期望?
宋:合作非常默契,希望以后他们常常把读者的意见反馈给我,在写作中多引导我。
被采访人五: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赵国新
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与外研社合作的?
赵:应该是2001年开始与外研社合作,当时与张中载先生合编了《20世纪西方文论选读》。
问:当时与外研社的合作顺利吗?
赵:非常顺利。我对外研社的编辑印象深刻。他们都认真负责,而且外研社的编辑个人修养都比较高,在专业上很过硬,我认识的一些编辑的文笔非常棒。跟他们交往起来非常容易,沟通也很顺畅。
问:您现在正在外研社出版一本教材,可以说一下出版的情况吗?
赵:目前正在与外研社合作一本西方古典文学的教材,这本教材已经出版过,这次再版由我来负责其中的三分之一。
问:再次与外研社合作,您觉得外研社有变化吗?
赵:变化很大,我很深的一个感触就是编辑越来越注重与市场的对接,对读者的关注。
问:您一直从事西方文学理论的研究,在授课时经常补充课本之外的文化史和文学史知识,您认为这对于学习语言来说有什么样的作用?
赵:作用是很明显的,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文化背景是一个常常被忽略的因素,而实际上如果没有对文化的了解,学到的就只是皮毛。在阅读一些大师的篇章的时候,必须要对
作者的时代背景、文化、社会背景有一个了解,否则就无法深入到作品中去。所以我认为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问:您曾经处在大学英语教学的第一线,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很了解,可以谈一下您的看法吗?
赵:目前英语教学有了很多进步,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西方国家的文化、社会情况都非常感兴趣,如果能在教学中增加它的比重,相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与各位“老作者”的对话,笔者能够强烈的感到他们对外研社的深厚的情感。而外研社也将与各位作者一道,以“记载人类文明 沟通世界文化”为己任,为中国外语教学的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