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访何其莘教授:对外出版与中国文化输出
2014/06/03
近期外研社出版的《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收录了众多经典剧目,用图书作为载体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的戏曲文化。新华网特邀丛书的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何其莘解读如何通过出版将戏曲文化、乃至其他文化通过有效的形式对外传播。
何其莘教授主编的《新概念》英语教材家喻户晓,在英语学习人群中有很好的口碑。他表示这次主持编著《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这项对外文化传播的工作,并不是从英语教育领域转型,是因为文化传播的最主要的方式——翻译,一直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课程。
目前中央的主要领导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非常关注。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文化“走出去”,去年8月19日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建国以来,这是第一次中央领导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反复地谈这个问题。何其莘认为,这是对外文化传播的最合适的时机。
在《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写作和找作者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有读者意识。选好预期读者之后,根据读者的知识框架,选用读者感兴趣的资料,然后用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传播。经过详细调研,最终选定最合适的读者,是对中国文化有兴趣、有英语阅读能力的读者;最合适的内容,就是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国外普通读者想了解中国文化当中比较独特的内容。
“出版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何教授认为这个项目的意义在于提高中国的软实力,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所以应当选择优秀的剧本、选择专业团队搜集文化方面的资料、选择称职的作者和译者、选择实力的出版社,当作为国策来对待。在内容与方式的问题上,他发现讲故事可能是外国读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也是针对预期读者更有效的方式。所以《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丛书整体来说不是单单以剧本翻译为主,而是结合了大量的以剧本为平台、主要介绍剧本当中涵盖的中国文化的要素的一套书。以前传统的对外宣传都是直译,把中文直接翻成英文,这对于现当代的作品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古代的作品可能就有点问题了。所以在对外传播的时候,不要拘泥于直译的方式,可以采用比如讲故事、节译、选译、编译甚至改写等外国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在这方面没有必要求大、求全,更没有必要去追求它的学术性,只要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能够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就可以了。
何教授说,他们仔细梳理了国内150多年来的英语教学,翻译和写作是其中的薄弱环节,但恰恰是这两门课对于培养向外推介中国文化的翻译人才非常重要。好在现在形势不错,因为开始重视职业翻译的培养,重视专业性,而不是像以前培养学术型的翻译。但是真正做中华文化的推介,合格翻译人才的培养可能还要更长的时间,需要更多实践。这套丛书的译者现在大部分都是海外的学子,很多已经被美国的大学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支现成的队伍,我们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他们就能够成为对外传播的一个生力军。
对外出版的工作,出版社也很重要。《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的出版何其莘选择了外研社。他认为在高校出版社当中,特别是外语这个学科方面,实力非常强,编辑队伍很雄厚。这是继《新概念》后何教授与外研社的又一次重量合作。
相关链接:新华网读家对话,何其莘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