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研修班第一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课“微”言不微, “教学之星”闪耀征程
2014/07/18
“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修班”暨第二届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第一期于2014年7月17日在西安成功举办。本年度九期“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修班”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主办。
外研社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修班”立足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和教学发展趋势,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建设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精品课堂”为主题,以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为主要形式,大赛要求参赛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展现真实课堂教学,以期帮助高校英语教师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交流教学方法。
本期研修班为2014年第一期,也是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第一赛场,研修班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大学王海啸教授“教有所依 学以致用”的主题报告为先导,启动本场“教学之星”大赛。39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英语一线教师在“教学之星”的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展开激烈角逐,通过分组赛和决赛,经过17位评委会专家的评分和教师观众的投票,沈阳药科大学的杨竞欧老师和湖南科技学院的胡维老师被评为“特等奖”,荣获今年12月份将在北京举行的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总决赛的资格,大赛还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27名(获奖名单详见附件)。
参班教师齐聚一堂 |
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特色鲜明 提升教学
本期研修班由外研社徐建中总编辑主持。他介绍了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的特色和意义:“教学之星”大赛特色鲜明,以“微课”为形式,代表着参赛教师真实的教学水平,风格真实自然,教学指导性强。“教学大赛”采用评委评分、观众投票结合的评审方式,过程科学、结果权威。在大赛过程中,全国近万名一线教师是真正受益的人,在这里,真正的教学主体——大学英语一线教师能够观摩本年度300多位“教学之星”展现的真实教学,探讨教学思想、分享教学设计、交流教学方法、锤炼教学艺术、凝聚教学智慧,共同打造教学精品、提升教学质量,真正建设好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精品课堂。
主题报告:教有所依 学以致用
王海啸教授作了题为“教有所依 学以致用”的主题报告,以“依”和“用”两个关键词为依托,阐释了如何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应用能力体系。
王教授在不断分析、层层深入中为参班教师指出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四个主要“依据”:一、直觉和经验,包括对学生的了解、对语言和语言学习的感觉、优秀教师是如何做的、成功学习者是如何学的等等;二、理论,包括语言学及相关理论、语言习得理论等;三、实证,大英教师对已经经过检验的理论也需筛选,以判断哪些理论可借鉴;四、需求和条件。这四个方面需融为一体,综合考虑,缺一不可。接着,王教授从语言学习的目的、组成、层级、领域、过程和检测等方面深入剖析了“用”的内在涵义。最后,王教授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设计理念,即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应用能力体系,王教授提到新的教学指南应基于国家、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更好的满足实际需求,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发展空间,使大学英语成为学生最喜爱、能够受益终身的课程。
王海啸教授 | 徐建中总编辑 |
“教学之星”大赛现场:精彩纷呈 精品夺目
本期研修班共设六个分赛场,参赛教师首先在分赛场进行了分组赛,观摩院校认真投票,每赛场评选出两位参赛教师进入到决赛。决赛场上,12名教师展开了激烈角逐,他们风格迥异,有的激情澎湃,有的娓娓道来;他们特色鲜明,有的展现完善的教学设计,有的利用多媒体屡出奇招;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却心怀同一信念: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真正获益。一天的研修和比赛,紧张激烈,热情似火,璀璨的“教学之星”将继续闪耀征程,观摩教师也收获丰益。
参赛教师激烈角逐 | |
特等奖获奖教师 | 一等奖获奖教师 |
大赛的精彩离不开主办方的精心准备,正如湖北民族学院的覃军老师在比赛中提到的:外研社工作人员精心准备、默默付出,就是对全国教师最大的理解。大赛的精彩,也离不开每一位参赛教师的认真准备,正如王海啸教授在点评中提到的,每一位教师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准备,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材料。虽然是以“微课”为形式,但从许多参赛教师的展示中体会到了“课‘微’言不微”。大赛的精彩更离不开现场观摩教师的热情,他们认真听讲、客观评分,记笔记、拍视频,不亦乐乎。正因为有这么多认真、积极、乐于奉献的最可爱的人,“教学之星”大赛才能如此精彩纷呈、精品夺目,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并对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赛评委客观评分 | 观摩教师认真听讲 |
最后,王海啸教授对本场“教学之星”大赛进行了点评,在肯定大赛形式、内容等的基础上,也指出一个不足:参赛教师对“微课”的理解不够全面,因此王教授也专门针对这一点对“微课”进行了详细、专业的阐述(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