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研修班第五期】翻译无疆 译者无域
2014/07/22
7月17日, 2014年的第一个暑伏到来,外研社“翻译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研修班”也火热登台了。在两天充实而紧张的时间里,11位翻译界知名专家、学者及教师与上百所院校的160余名教师一起,就翻译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翻译人才培养、翻译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翻译学术研究与教师个人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主会场 |
开题综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本次研修班邀请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组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教授,向参班教师介绍了翻译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现实及未来,并阐明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及原则。仲教授谈到,学科与专业不同,学校和教师只有明确定义,才能够明确培养目标,也才能明确教学目的。翻译专业在未来会有更长足的发展,而翻译专业人才也是未来国家发展所急需的,所以翻译教师应感受到更强的使命感。最后,仲教授还指出了当前翻译专业教育出现的七大问题,并提出了六大解决对策,为参班教师解决了问题与困惑,并给各高校建设与发展翻译专业提供了翔实的参考。
复旦大学的何刚强教授在开篇中铿锵发问:我们的学生素质如何?教师能力如何?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大多脱胎于外语类专业,这一点其实正是翻译专业所谓“先天不足”之处。也就是说,目前翻译专业的师生双语基本功、国学基础、杂学知识面、思辨能力这四项“指标”很难达标。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专业如何脱困?何教授提出四个办法:积累经验、拓宽视野、保持激情、培养兴趣。
仲伟合教授 | 何刚强教授 |
上海海事大学的何绍斌副教授和复旦大学的陶友兰副教授分别针对翻译专业学生学科素质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参班教师进行了探讨。何绍斌副教授认为,“中西翻译史”这门课程对提升学生翻译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 “何为翻译”以及“为何翻译”,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后的翻译观。何教授首先梳理了中西方翻译史的大致脉络,并着重介绍了翻译史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何教授介绍的lecture、presentation和seminar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给参会教师提供了参考。
陶友兰副教授则先阐释了语言能力、翻译能力、译者能力、译者素养的定义,并阐述了语言能力与翻译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陶教授与参班教师探讨了以翻译能力为导向的语言能力训练的理念与操作方法。据陶教授介绍,复旦大学从阅读、写作、思辨、听说等方面,以翻译为导向,打好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为他们提升翻译能力打好基础。陶教授重点与参班教师分享了以翻译能力为导向的阅读和写作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方法,详细介绍了“读译”课程和“听译”课程的理念与实践,给予了参班教师指导和启发。
何绍斌副教授 | 陶友兰副教授 |
分组研修: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依照专业特色,本次研修班安排了笔译和口译两个分会场,使参班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与交流。
笔译分会场中,首先由中山大学的王东风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曾诚副教授分别就“英汉笔译”“汉英笔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做讲座。两位主讲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文学翻译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与打好翻译基础中的有效性,并且强调文学翻译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教学目的。此外,王教授还提到了体验式教学、平行文本评议等各类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曾教授则与参班教师分享了生动有趣的教学实例。接下来,王东风教授又就“文学翻译”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方法与参班教师进行分享,王教授鲜明的观点、细致的阐述、生动的实例为参班教师打开了思路。最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李长栓教授与参班教师分享了非文学翻译的翻译理念、翻译能力要求,并着重阐述了“非文学翻译”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作业批改等全方位的教学内容与步骤,他的教学分享见解独到,富有启发性,深受参班教师的好评和喜爱。
王东风教授 | 曾诚副教授 |
李长栓教授 | 笔译课间讨论 |
口译分会场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詹成副教授首先从宏观角度为参班教师阐述了口译教学的理念、原则和课程体系。詹教授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课程体系为例,详细介绍了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口译教学的教学设计,为进行口译教学的老师们提供了参考。接下来,四川大学的殷明月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孙婷婷老师以及詹成副教授分别针对“基础口译”、“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三门课程,分享了他们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三位发言人从教学目标、教学原则、课堂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对三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作出阐述和介绍。此外,三位发言人还向参班教师展示了他们的课堂实例,让各位老师能够更直观地进行观摩和参考。
詹成副教授 | 殷明月老师 |
孙婷婷老师 | 口译分会场 |
个人突破:学术研究与教师发展
除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设计之外,本次研修班还邀请何刚强教授及北京语言大学刘和平教授分别针对笔译和口译的理论研究,与参班教师分享、交流,以帮助老师们做好科研,实现教师学术水平的提升和个人发展的突破。何教授从“theory”一词的词源角度讲述了此词的由来、转换及真意,点明“翻译是文化基因存活的机制”。在谈到翻译的“学”与“术”时,何教授言辞恳切,唯盼逐渐壮大的翻译专业师资队伍能够理论实践兼顾,不断修持自身,通过翻译一途将人类文明更好地传承下去。
刘和平教授则从口译研究选题与研究方法两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口译研究近些年的研究主题和方法,并分析了口译研究的特点、趋势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刘教授针对口译研究的选题和具体操作方法,为参班教师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刘教授通过详细的数据统计、细致的分析开拓了参班教师的思路,她介绍的选题方向和方法,为参班教师提供了具体参考,为老师们的科研提供了指导。
刘和平教授 | 何刚强教授 |
若听专家的讲授是逐日,那么广泛交流则是摘星。本次研修班注重院校、教师间的交流,每堂课、每半天都安排了交流与讨论的时间,并在17日晚上,安排了专家见面交流的环节,使得参班教师和专家充分地接触、交流。专家们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将经验和心得传达给每位教师,而教师们的未解之惑也得到了“一人提问、多人回复”的解决之法。
与专家面对面 | 提问交流 |
答疑解惑 | 优秀学员 |
翻译专业一路走来充满艰辛,其发展是大势所趋,执教者当携斩楼兰之心,借译者之力,将语言承载历史、积淀文明之能发扬光大。我们也同时祝愿高校英语教育能够培育出更多切实能够担当起现代化、国际化需求的人才,望参加“翻译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研修班”的各位任重道远的骨干教师能够不懈坚持,为国家未来尽力。
请登录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下载研修班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