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研修班第七期】“授人以渔”:注重学习方法,激发教学活力
2014/07/30
7月28日,外研社“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修班”暨第二届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第七场在湘城长沙圆满落幕。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700多位大学英语一线教师齐聚一堂,见证了一场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大学英语教学盛宴。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甄丽老师和贵州大学沈麟老师在36位参赛教师中脱颖而出,荣获本场“特等奖”,并获得参加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年度总决赛的机会,此外,青岛大学秦丹雪老师、安徽大学蒋玮老师和玉林师范学院徐冬梅老师荣获“一等奖”。
主会场济济一堂 | 参班教师认真思考 |
本期研修班上,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授人以渔”的主题报告。在报告中,王教授首先解读了“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名句,指出“传道”、“授业”和“解惑”都与“方法”有关:“道”本身即指方法、办法;“业”是学生应学习的功课,教师应从传授方法的角度指导功课;“惑”指心疑不定,对方法感到疑惑,“惑”经常起源于不得方法。因此,教师的首要责任就是传学业之法,授学业之精,解学业之惑,而关键之关键就在于“方法”,即要做到“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
王教授认为,语言教学的本质不能只归结于语言,要“建设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精品课堂”,英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认知语言的本质,把握语言中的规律,因此自身的语言功力必须要深厚。王教授随即以授课的方式,从音系知识、词汇知识、词义知识、句法知识、文体知识、句型转换、英汉互译和认知语言学知识等九个方面入手,亲自示范了一堂生动有趣、精彩非常的英语课,帮助各位教师深入认识语言本质,把握语言规律,亲身示范如何在课堂上能使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
王文斌教授作主题报告 |
本期研修班上,36位参赛教师以多变的形式、新颖的设计和清晰的授课征服了在场的专家评委和参班教师。其中,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甄丽老师和贵州大学沈麟老师获得“特等奖”桂冠,大赛还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24名(获奖名单详见附件)。
各位参赛教师生动的课堂教学展现了大学英语教师的智慧和风采,他们极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也引发了参班教师的深思。特等奖获得者、解放军信息大学甄丽老师潜心分析其教学对象——军队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兴趣,以介绍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的基本情况为导入,驱动学生自发了解关于航母的基本知识和词汇,启发学生思考关于航母未来的发展;特等奖获得者、贵州大学沈麟老师关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通过详细地介绍自由女神像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和中国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帮助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做到有意识地识别不同文化中的典型代表符号。
此外,很多参赛教师以教会学生一个技能或语法点为目标。河北联合大学陈俊玉老师通过教授记叙文要素法和主题关键字法训练学生分析记叙文的结构;西南民族大学李佳老师在巩固学生日常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即兴演讲的技巧——开篇语;山西医科大学宋雅玲老师要求学生提高“电话对话”类型的听力技巧,重点培养学生听前预测的能力;吉林农业大学朱孟青老师则要求学生在听、读、写、说中能分辨或使用连接词、信号词等。
参赛教师各显风采 | |
特等奖获奖教师 | 一等奖获奖教师 |
最后,王文斌教授对本次大赛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和点评。他高度评价了参赛教师的表现,认为参赛教师:一、情境化教学特征明显。众多参赛教师均可以有效运用最新的多媒体技术,把课堂放置在相应的情境中,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二、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大部分教师都没有重复性话语,语病少,思考缜密;三、选材广泛,从音乐到军事,从跨文化意识到技能培养,且主题鲜明,题材新颖别致;四、教学方法多变,参赛教师各显神通,教学材料有视频、音频、图片等,动感强,别具匠心;五、教学步骤紧凑,课程安排严密;六、虽然年轻教师偏多,但大多数教师都表现自如,毫无紧张之感。
同时,王教授也点出一些不足之处,如所选主题偏重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涉及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语言本身,如词汇、语法等的讲解偏少。对此,王教授指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英语课时在不断减少,大学英语教师应加强“职业自信”,加强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继而把这类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以此共同面对不断深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王文斌教授作点评 |
至此,第二届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第七场成功落下帷幕。整场大赛层层递进、组织有序,各位参班教师积极探索,收获新知,在研修班上有所学、有所思,通过专家高屋建瓴的主题报告、参赛教师精彩鲜明的微课教学、同行教师深入细致的交流探讨,“建设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精品课堂”的研修主题已深入参班教师心中。我们希冀,所有参班教师能够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思考,在未来的大学英语课堂上继续探索、勇于开拓!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