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研社法兰克福书展“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主题论坛成功举行
2014/10/15
2014年10月9日上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杜塞尔多夫大学孔子学院、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共同主办的法兰克福书展“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主题论坛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中国展厅成功举行。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共分四个小话题:传统与现实;科技与人文;文化翻译与传播;全球视域下的中国与世界。
参加“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主题论坛的专家和嘉宾有杜塞尔多夫大学前校长、著名医学史专家腊碧士教授(Prof. Dr. Dr. Alfons Labisch)、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雪涛博士、法兰克福大学教授何乏笔博士(Prof. Dr. Fabian Heubel)、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夏德教授(Prof. Richard Trappl)、杜塞尔多夫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培高德博士(Dr. Cord Eberspächer)。
讨论会上,中、欧专家共同探讨近现代以来大的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中国和世界之间日益深入的沟通与互动,在中国和西方的交汇中,中国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国和中国文化对域外文化和思想的接受。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变化与互动。中、欧学者还探讨了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如何吸取各种文明的精髓,以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杜塞尔多夫大学前校长腊碧士教授说,在我们刚刚结束的德国国家科学院的“欧洲-东亚知识迁移”的学术会议上,我们也谈到,中国和欧洲的知识交流对双方的互相理解很有帮助。面向未来,希望中欧双方做更为深入的互动,特别是年轻人之间的沟通,能够影响中欧之间的互相认知和理解。
培高德博士认为,中欧之间的深入交流,也是克服德国对中国“刻板印象”的最佳途径。
法兰克福大学何乏笔教授认为,现在东西双方的交流已经很全面了,互相之间的理解比上个世纪有了长足的发展。未来我们要做的,是从全球的视角,将中欧之间的交流向纵深发展,通过更深层次的交流,帮助的中国更好地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李夏德教授认为,音乐和艺术,是中奥两国人民交流的桥梁,借助于音乐、艺术的共通工具,中奥人民建立了深厚友谊。在未来的文化交流中,相信音乐和艺术的价值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李雪涛教授认为,两种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普遍的刻板印象,所谓的刻板印象都是人为虚构出来的,是从自己的心理中形成的。东西双方都要探索其形成机制,深入了解其形成原因,从而帮助更多人树立对彼此比较正确客观的形象。
论坛现场,外研社还发布了两个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网站:国际多语言公共服务平台(www.chineseplus.com)和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网(www.cul-trans.net)。两个网站是外研社集中力量走“国际化”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研社“最中国的国际出版社和最国际的中国出版社”的愿景的重要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