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报》访外研社社长蔡剑峰:合作杠杆撬动转型发展
2014/10/30
核心观点:行业的边界正在打破,企业的门缝正在裂开,身处急遽变化和变革时代的出版业,唯有合作和融合,才是出路。
蔡剑峰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 |
以在线教育为例,这些年来有三股力量一直在竞争、博弈,然而终将因为各有所长所短而走向融合。
一是资本。在线教育市场的机遇所引发的资本利好,带动了如一起作业网、陪读网等大量在线教育公司的兴起。二是技术。如网易、腾讯、百度等,几大网络巨头都开始试水在线教育,腾讯甚至将课程交易平台和直播、支付工具同时上线,初步形成在线教育闭环。三是内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教育出版社为代表,优势当然是丰富教育资源的积累。
针对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而言,出版社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是“练好内功”“结好伙伴”——前者是吸引合作的能力,后者是促成合作的态度。作为内容方,外研社区别于技术方和资本方的“内功”,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个性化”教育服务解决方案的体系锻造。互联网时代的内容优势,绝不仅仅体现在标准化教材出版和单一品种服务,只有搭建起综合的个性化教育解决方案,真正实现出版商向教育服务提供商的转变、从产品公司向解决方案公司的转变,才是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沿着这个思路,外研社除了图书出版以外,已经搭建起了包括网络教材、电子书包等在内的数字化体系,以及演讲赛、辩论赛等赛事活动体系。
第二是“契约式”新型用户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教育服务提供商”最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老师和学生。据粗略统计,仅外研社培训过的高校教师就有11万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65万名,这个庞大的数据库是外研社最为珍视的资源。
唯有“练好内功”,才能“结好伙伴”。外研社将国企惯有的思维模式“命令—管控”式向“联系—协调”式转变,近年来积极寻求各种合作的可能,有面向外向型资源的国际合作,如与剑桥大学出版社的战略合作;有与互联网企业的互补型合作,如沪江、网易有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