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风靡全国高校的CCTV英语演讲大赛落下帷幕,而一场旨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还在悄然行进。 李朋义是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同时兼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社长。这场公益大赛的前期发起、策划及经费均来自外研社,而大赛的理念则源自李朋义的大脑。据了解,这场代表着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最高水准赛事的决赛实况将于本月下旬在央视9套播出。日前,李朋义这位幕后英雄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 选手代表地区的英语水平 记者:李校长,这次英语演讲大赛的决赛选手是如何产生的?换句话讲,进入决赛圈的选手能代表全国大学生最高水平吗? 李朋义:我们采取最流行的海选方式。选手在班级内报名,由各个高校赛出一名选手参加当地省一级的比赛,挑出冠、亚、季军。然后各省将这三名选手送至北京参加半决赛。半决赛一般举行三天,剩下23名。 这23名选手到CCTV进行决赛,决赛刷下去17名,实际上剩下前6名,最后再进行决赛,剩下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整个赛事一共要进行3个多月,进入决赛的选手都是过五关斩六将的,拿到冠军的起码是当年最优秀的英语演讲选手。 再说奖项,第一名选手和他(她)的指导教师将被送到英国参加英语口语联盟比赛或者是学术活动。第二名(和指导老师)将被送到英国参加牛津大学的夏令营。第三名将参加世界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参加决赛的17个优胜奖,参加亚澳大专英语辩论赛。另外,进入各省前20名的选手,可参加亚洲国家的英语口语比赛或者学术活动。 这场大赛是公益性的,我们外研社每年对这个活动的投资是300多万,央视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记者:为什么一个出版社要组织这样一个全国性的公益赛事呢? 李朋义:这次大赛着眼于中国英语教学的改革。现在,全国的小学生都开设了英语课,有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小学一年级就设英语课了,从一年级到大学毕业,16年的时间学习英语。我们承认,有很多英语成绩学出来了,但更大比例的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不行、听说不行、写不行、读还行,这都是需要改革的地方。而听说能力是需要学习者自我锻炼并实践的,我们的英语演讲大赛也重在引导学生实践。实际上,对于这次大赛,很多高校都成立起了演讲协会或者学会,同时通过这次赛事,大家看到了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这次赛事已促使很多高校开设了英语演讲课程,我们为此还把世界上搞演讲最好的专家和教授请到了外研社,培训中国的英语老师怎么开设演讲课。 记者:这次的决赛名额是每个省的前三名,那么最后的成绩能不能代表该地区的英语水平呢? 李朋义:应该可以代表。比如,高等学校或重点大学比较集中的地方,英语水平则比较厉害,像这次北京送来的前三名全部进入了决赛前6名。 非英语专业的选手成亮点 记者:这个大赛已办了五年,本届大赛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李朋义:本次赛事最大的亮点应该说是非英语专业选手的水平普遍提高。这次决赛的前三名选手,有两名是非英语专业的。如冠军是武汉大学学生物的,第二名北京工业大学学金融的。去年北外学生拿了冠军,专业却是国际商学。从中可以看出,那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综合知识面、思辩能力更强一些。 记者:这场大赛是不是会给选手以后的择业更多机会呢? 李朋义:是的,拿到名次的学生都有非常好的前途,要么是央视直接要了。评委当中就有一个是外交部高级翻译室的,他实际上就是通过大赛选人才。另外,获奖选手去外交部、BBC的都有,出国的也很多。 记者:江苏这次来了三名学生,您有印象吗? 李朋义:有,进入到决赛区的两个。一个是南广的叶中兴,他非常的沉着冷静、英语非常好,同时知识面广、思辩能力非常强。他获得一个最佳即兴演讲辩手奖。还有一个是南师大的郑方源。在这么多的选手当中,没有一个不给评委留下难忘的印象。 记者:南京大学的选手当时总分是最高的,后来为什么落选了? 李朋义:到了临场的时候变数很大,决赛选手是按照半决赛得分数排的。例如半决赛中排名第二的那个小伙子忘词了,一忘词故事就说不完了,后面评委就没有办法提问题。 清华的一位选手,前三天比下来总分排第一。到了第四天,他为抢着辩论多说话,嗓门提的特别高,本意是想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但评委对他的印象分不高,打了低分,最后得了第三名。 学习英语并无捷径可走 记者:您前面说现在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不行,通过本届大赛,您觉得有提升吗? 李朋义:参赛的学生应该都得到了比较大的提升。在选手身上也能看出这一变化。最后的决赛有一个即兴演讲。选手演讲之后,旁边坐着一个辩论团,分别是英国大使馆的教育参赞、北京外语大学的教授、央视的英语节目主持人,这三个人专门给选手出难题。广西大学选手谢狂飞这次很出彩,他把三个专家辩得哑口无言,三个专家到最后都提不出问题来了。最后,央视主持人甚至在场上自嘲地大笑起来。 记者:大赛的宗旨是选精英,同时提高全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获奖选手和指导老师都能获得很高的荣誉。会不会因此产生功利的倾向,使得高校直接培养三个种子选手来比赛? 李朋义:当然,我们不排除有这种功利思想的人,不进行基层的选拔赛,直接培养一个有没有成功的?也有,但是少数。对于选手来讲,过程最重要。从班级、省级进入半决赛,这么长时间的参赛,选手肯定从中受到了锻炼。如果直接指定30个学校,每个学校送3个他们最强的选手。实际上,参赛选手本身也不一定最强,必须通过比赛才能确定谁最强,而且这种变数很大。例如,这次决赛我们认为北大的分数最高,结果在央视三天比赛下来,清华第一、北大第二。最后一轮下来,武汉大学成了第一。 记者:您对学英语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建议或寄语? 李朋义:学英语没有捷径。所谓的捷径英语、疯狂英语、傻瓜英语路径是走不通的,只有踏踏实实、艰苦奋斗、肯于吃苦、勇于攀登的人才能把英语学出来。 教育要从培养孩子做人做起 记者:您也是北外的毕业生,那个时候您是怎么学英语的?您觉得学英语重在实用还是兴趣? 李朋义:我读书的年代跟现在不一样。我是被部队送到北外学英语的,在那之前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我们班上有一个南通来的同学,现在是联合国的终身雇员,搞同声传译。当时他一来能读《北京周报》英文版,我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后来奋力追赶。 记者:语言的背后其实都是文化。您接触的大学生中,英语好的和学习一般的学生,他们的人生发展有什么差距? 李朋义:英语好的学生就具备了用英语学习其他专业、吸收其他知识的一个基础,特别是吸收外国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的能力。 英语是一个工具,以我为例,我从事出版工作,跟西方的出版界交流占了很大的优势,咱们俩同一种语言进行直接沟通,不仅仅是信息上的交流,还有感情上的交流。中间加一个翻译,他只把咱们俩信息沟通了,把感情那块全部抹杀了,不能算朋友,或者是交不上很深的朋友。同时,我从事外语教学研究出版工作,作为社长,如果我不懂外语,做起来就会很不容易。 记者:李校长,您同时还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您对时下的教育现状有什么看法? 李朋义:我以为,现在的学生缺乏的是一个非常健全的人格和体魄。换句话讲,我们的教育应该从怎么做人做起,而不是培养知识巨人,事业、人生的矮子。 例如,他们能背书本、也能考高分,意志却十分脆弱,碰上小烦恼,就想不开去跳楼、自杀。再如,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极端自私自利。更为可叹的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有,他们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考高分是他们的惟一心愿,挤独木桥是惟一途径,考上大学,上名牌大学成了整个家庭的最高目标。为了孩子上大学,可以不惜倾家荡产。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家长没有想好,学生也没有想好。这意味着人才培养的目标、路径是有问题的。现在高等教育的入学比例已经达到了25%左右,但高等教育的质量令人堪忧。我们的教育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我们举办这样的全国英语赛事,实际上对学生意志上、知识上、语言上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