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专题论坛五】外语国标与课程改革及教学资源开发
2016/04/19
在这啼莺舞燕,春风唤柳的美好时节,聚焦“国家外语人才培养:标准、指南与评价”主题的“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于2016年4月16-17日在北京举办。
这是一次汇聚1800位全国外语教学界顶尖专家、院校教学管理者和高端人才的学术盛会,是中国外语教学界的一场智慧盛宴,旨在助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发展取得新成就、新突破,为国家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实现做出贡献。本次论坛包括三个环节:主旨报告、专题论坛、专题报告。
2016年正值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样是高校外语教育发展与外语人才培养新一轮繁荣的启航之年。在国家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已经完成,教育部将于近期正式颁布。新《国标》将成为指导下一阶段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全国高校外语类专业负责人乃至全体教师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准确理解新《国标》的基本理念、制定原则、内在逻辑、具体规定和实施要求。
为此,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多语言教育界专家、学者及各高等院校多语言院系负责人齐聚在“外语国标与课程改革及教学资源开发”为主题的第五专题论坛,探讨新《国标》指导下多语种教学改革与创新模式,共同探索教学资源开发的多种可能性。
第五专题论坛分为上下两场,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周烈教授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刘越莲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曹德明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修刚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贾文键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陆经生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黄玫教授和南京大学尹海燕教授进行了精彩发言。论坛上下两场分别设有提问和讨论环节,多语言专家、学者、教师们就专题报告积极提问并参与讨论。
各位发言人深入浅出,首先对新《国标》提出的“互联网+”概念、“核心课程+”、外语人才创新培养等新概念进行全方位解读,接着结合各学校的实际案例,对本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措施进行介绍和展望,具体案例涵盖德语、西语、俄语、朝语等多个语种。
上海外国语大学曹德明教授在题为“积极构建‘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报告中,详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体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对新《国标》的改革实践与教学创新。“多语种+”人才培养体系旨在发挥学校多语种、多学科的办学优势,探求新形势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改革的机制体制创新。通过课程整合、实践活动和协同培养等方式使语言与专业领域达到深度融合,通过实施“外语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和“领域精英人才培养计划”两大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多语种语言文学人才、多语种国别区域人才、多语种高级翻译人才、多语种国际组织人才、多语种国际传播人才、多语种国际事务人才等六类人才。
上海外国语大学曹德明教授
天津外国语大学修刚教授作在题为“‘核心课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日语专业教学建设为例”的报告中,对中国日语专业教育的新形势、改革方向、“核心课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核心课程+”带来的教学改革与发展这四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从三方面对中国日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进行了归纳:1)素质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以及合作精神。2)知识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应掌握日本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日本及相关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3)能力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天津外国语大学修刚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贾文键教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实践”专题报告中对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这一国家重点学科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及实践进行了介绍。
为顺应新形势,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建立了“动态多元课程体系”,包含四个创新点:教学理念继续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充实,课程体系的有机贯通,管理模式开放灵活。此外,贾教授对德语系与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并共同授予学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所蕴含的创新意义进行了讲解。所介绍的项目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最后,贾教授对全国德语专业的两个新项目进行了介绍。一是《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即将颁布,其中包含德语专业能力要求,即德语专业学生应具备语言能力、文学能力、国情研判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新经典”德语专业高年级教学资源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北京外国语大学贾文键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陆经生教授在“中国西语教学发展新高潮时期的挑战与改革”中,首先介绍了语言国际地位与外语教育发展战略,以及中国西班牙语教学的快速发展背景及前景,接着对中国西班牙语教学发展新高潮的机遇、挑战与改革进行详细说明。近年来西班牙语专业出现的快速发展令人瞩目,预测未来需求还将继续增长。面对新高潮既要看到发展机遇,又必须认清严峻的问题和巨大的挑战,以前瞻意识和有力举措构建符合国情特点的西班牙语教学体系,以改革创新提高西班牙语专业学科建设水平,改善人才培养规格质量。
上海外国语大学陆经生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黄玫教授在“复语型(俄语+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报告中,对高校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必要性和培养模式进行了论证。“一带一路”倡仪提出后非通用语人才的巨大缺口显现出来。然而,非通用语种较之英、法、德、俄、日、西、阿等7门使用范围较为广泛的通用语而言,使用区域非常有限。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培养单一掌握1门非通用语的人才,不仅培养成本巨大,未来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一旦国际形势、社会需求和市场发生变化,非通用语人才便会面临“无用武之地”的困境。因此,非通用语复合英语的培养模式一直以来都是非通用语教学不言而喻的重要培养模式之一。可以采取拼班、插班等不同的班级建制,国内培养与国际培养相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学。中亚五国语言和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作为新增语种,其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黄玫教授
南京大学尹海燕教授的“朝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及其改革措施”报告主要考察了中国大学朝语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现况,首先对20余所主要大学的本科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进行了较深入的比较和剖析,从中发现迄今为止中国大学朝语专业的本科教学仍然以精读、视听、会话等实用技能型语言教学为主。相对而言,文学、文化以及政治、历史等综合知识课程则受到了冷落和忽视。为了促进朝语本科专业发展改革的步伐,培养符合国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国际化的韩语综合型人才,报告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和措施,包括:1)走出单一的语言文学模式,重构课程体系。2)走出单一学科的培养模式,探索出韩国学(朝鲜学)跨学科研究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新模式。3)走出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开展韩国历史文化考察、读书会、韩语俱乐部、企业实习等实践活动。4)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
南京大学尹海燕教授
本场专题论坛在周烈教授的精彩总结中完美落幕。这场中国多语言教学界的智慧盛宴在饱满的热情、充分的交流和创新的思维中煜煜生辉,其硕果将引领高等学校多语言教育在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更进一大步!通过本次大会,中国外语教育伟业将在中各位同仁的共同的努力中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