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国标,开拓新思路,培养新人才【专题论坛三】英语类专业建设与课程实践
2016/04/19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英语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多元化的需求。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应时而生”,标志着英语类专业将“应需而变”。4月16日下午,本次高端论坛的专题论坛三围绕“英语类专业建设与课程实践”这一主题,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三大环节展开研讨。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特色院校的9位发言人,就《国标》指导下英语类专业定位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转型、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参会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热烈的交流。
《国标》的出台为英语类专业的发展与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在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副院长冯光武教授的主持下,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教授,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组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立非教授以及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秘书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平洪教授,从宏观层面分别解读了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国标》的出台背景与主要内容,阐释了《国标》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发展路径。
冯光武教授
仲伟合教授从政策依据、专业发展现实要求两个层面说明了《国标》的制定和出台的必要性和适时性,并介绍《国标》制定的原则。仲教授着重阐释了《国标》对于英语类专业人才在人文素养、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上的要求,指出英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但远不仅限于语言技能的提高,并特别强调应以专业发展为统领,提高专业教师能力素养。《国标》高屋建瓴地为英语类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评价、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蓝本。各高校应在研读并领会《国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与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学校需求的校标、及时调整并把握人才培养方向。
仲伟合教授
王立非教授介绍了《商英国标》的研制背景和主要内容。王教授指出,相对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更加注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王教授从商务英语专业知识与能力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在知识方面,除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跨文化知识之外,商务英语专业强调商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在能力方面,除了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商英国标》特别强调在职场环境中与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商务实践能力。王教授围绕语言、实务、文化、国别四个板块阐释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理念,并结合《商英国标》,详细介绍了核心课程的具体规定及开设情况。
王立非教授
平洪教授结合翻译专业的国家标准,就翻译专业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结构、课程体系、教学评估、师资建设等问题展开了详细的讨论。平教授强调,翻译专业不是传统外语专业的简单衍生,而是一个需要融入新理念、新目标的新生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深厚人文素养和良好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双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口笔译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通用型翻译人才。平教授强调,各院校应结合本校特点与需求,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能力、技术能力、信息挖掘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
平洪教授
本论坛的第二环节由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绍杰教授主持,3位发言人分别结合了各自院校多年实践探索的经验,从具体实例出发,就外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英语专业转型阐释了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新模式、新方法。
张绍杰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彭青龙教授结合本校数十年的实践和探索经验,解析了如何构建一套包括多元评价、综合评价、专项评价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新体系。彭教授特别指出,建立评价体系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促进与鼓励学科和专业建设,各院校应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需求。
彭青龙教授
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是对英语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金利民教授总结了北外英语学院近十年的课程改革情况与融合学科教育与外语技能训练的课程体系。金教授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口语》系列教材的编写为例,阐述了如何将本校教学改革的成果融到教材设计中,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实现培养目标。
金利民教授
针对英语专业面临的新挑战,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教授结合本校五年来英语专业人文化转型的经验和体会,介绍了上外人文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情况。查教授着重指出,人文教育背景下培养的英语专业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人文知识结构、广阔的人文视野、良好的知识结构、较强的思辨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此才能实现英语专业的教育意义与社会意义。
查明建教授
第三环节由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俊菊教授主持,3位发言人从具体实践层面,就英语类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的实验、得到的经验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王俊菊教授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建设有其独特的实际情况与挑战,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成坚教授以本校为例,阐释了培养方案各模块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关联,分析了目前专业教学与大外教学面临的差异与困境,并提出了针对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建设的探索性建议方案。该方案除了包括理科通识课,还将国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的一部分,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李成坚教授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有其语言、文化、商务多元结合的特别需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副院长王艳艳教授提出“语言+跨文化沟通+商务实践”三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王教授从教学资源与师资、教学方式与管理改革、教学实践强化三个层面介绍了三通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内容。
王艳艳教授
翻译专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已成绩斐然。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副主任陶友兰教授带领大家回顾了这十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包括理念、课程、师资的三个突出瓶颈问题,强调了激发学生兴趣、贯彻读、译、悟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同时,陶教授也提倡现职教师利用假期走出学校,多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实务,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教学基础。
陶友兰教授
最后,张绍杰教授就本次分论坛的研讨进行了总结。张教授指出,英语类专业正向着更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英语类人才的培养方向也向着更多元化、多样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相信本次专题论坛中的交流、探讨、互动能为未来的英语类专业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设置带来新的参考、灵感和启发,英语类专业的发展将迎来更美好、更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