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文秋芳教授专题报告:英语通用语背景下,文化教学教什么?
2016/04/21
文秋芳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文秋芳教授为到场教师带来了题为“英语通用语背景下,文化教学教什么?”的报告,文教授主要围绕着英语通用语中文化教学面临的挑战、解决挑战需要厘清的相关理论争端以及对英语通用语中文化教学的建议三个方面展开。
文秋芳教授指出英语通用语中文化教育面临着来自非母语国家交际者、部分第三世界国家担心英语强势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冲击、有些国家政府思考如何用英语表述本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以及带有本土文化色彩的英语通用语实践者的挑战。而英语教师也因此面临着在英语通用语教学中“教哪种文化”的难题:是教授英语目标语文化、母语文化,还是其他非英语文化。
文秋芳教授认为应对这些挑战必须要解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一理论问题。语言与文化,可分还是不可分?文教授先为大家简述了“可分论”和“不可分论”的两种观点的发展历程。随后,文秋芳教授对语言与文化“可分论”与“不可分论”的两种观点进行评述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两种观点各有其道理,但都有各自不能解决的问题。“不可分论”强调目标文化的学习,每种语言都带有各自文化的印记,有的隐含在语言的概念体系中,有的凸显在交际互动规则中,有的体现在组织语篇的模式上,然而当英语作为通用语时,非母语交际对象不一定要遵守英语交际规则和语篇组织模式;“不可分论”不能够满足其他国家通过英语宣传本国文化的需求,例如当我们需要用英语来向世界宣传中国观点时,我国的英语教学就一定要加强中国文化的植入与学习,这都是“不可分论”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坚守目标语文化必教的理念和实践不完全符合学习者个人需求和社会交际的现实。“可分论”主张把语言看作是容器,可用以放置各种不同的文化内容,但也存在不能解决的难题,例如只要运用语言来表述文化,交际者就无法摆脱语言体系本身所带有的文化印记。
文秋芳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她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新定义,她将文化重新分类为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和不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指出与外语教学关系更为密切的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可分性”的争论,文教授认为语言与文化不存在绝对的可分或不可分,母语者对语言文化的意识程度越高,语言与文化的可分性越强,反之亦然。
最后,文秋芳教授对语言文化教学提出了三点建议:一、通过认知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显性教学,让中国英语学习者尽早了解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在概念及概念体系上的差异,使得他们能够尽量准确的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内容;二、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三、鼓励学习者学习多元文化,即目标语文化、本土文化以及其他异国文化。
文教授与Simon Greenall共同担任总主编的《新标准大学英语》 体现了多元文化,而她和王守仁教授共同担任总主编的《新一代大学英语》强调文化交流的双向性,注重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两本教材均贯彻了她所提到的语言文化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