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2016/04/22
4月16日-17日,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聚焦“国家外语人才培养:标准、指南与评价”,以解读《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两大纲领性文件、引领高校外语教学变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目的。来自全国的1800名高校外语教学专家齐聚北京,交流探讨,共同谋划改革发展路径,设计中国外语教育未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同时发布“国际人才英语考试”(ETIC),面向国际交流需要,培养中国的国际人才。第二届“许国璋外语语言研究奖”评选也在本次论坛上正式启动。
主办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
协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
承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2016年,对于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一方面,随着“十三五”建设时期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推进,国家对外语人才提出更高水平、更多元化的需求,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并存;另一方面,最新的《国标》和《指南》即将于年内发布,两大文件出台之后,如何在第一时间把脉大势,结合院校定位与政策要求,做出科学的、发展性的举措,在《国标》与《指南》的带领下改革和创新,探索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也是所有高校都在关心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之下,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应势而行,以“国家外语人才培养:标准、指南与评价”为主题,期待能在这个生机盎然的季节,结合国家战略探索外语发展之路,为高校外语教学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国际人才英语考试”(English Test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简称ETIC)的发布也是本次高端论坛的焦点。在这个“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变革时代,各大企业和机构迫切需要能够承担国际交流任务的“沟通之才”,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也面临着培养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国际化“沟通之才”的任务和挑战。“国际人才英语考试”以“真实场景、有效沟通”为核心理念,测量各种国际交流活动中使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能力,重点考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为国际组织、政府机构、跨国企业等用人单位招聘、选拔人才提供参考依据,为高校学生及社会人士求职就业提供英语能力的评价与认证。
论坛开幕式及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教授主持。开幕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彭龙校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曹德明校长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仲伟合校长分别致辞,向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肯定本次大规模高端论坛是属于中国外语教育界的一次历史盛会。三位校长在发言中都结合当前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谈到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中国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在推动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道路上正在做出的各项努力。三位校长在致辞最后纷纷向本次盛会承办单位成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表示感谢。
北京外国语大学彭龙校长
上海外国语大学曹德明校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仲伟合校长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教授
本次论坛共有一天半的议程,包括主旨报告、专题论坛和专题报告三个阶段。 4 月16日上午为论坛第一阶段:主旨报告环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分别围绕“指南”、“标准”与“评价”三大主题词做主旨发言。
王守仁教授主旨报告:《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解读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
王守仁教授在主旨报告中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进行解读,他从对语言的认识切入,指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而且是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对于语言的认知从根本上决定语言教育的理念,因此这是所有语言教育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随后,王守仁教授从研制过程、基本原则、大学英语课程价值、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师发展八个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进行介绍与解读。
孙有中教授主旨报告:解读《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
孙有中教授在主旨报告环节解读了《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孙有中教授首先表达了自己对于“国标”(本专业基本要求)、“校标”(本校特色要求)及“行标”(社会发展要求)三者关系的认识,指出学校要坚持“坚守专业本色、彰显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发展和服务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原则。此外,孙有中教授从语言类专业跨学科特性出发,充分强调了外语专业在扎实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也提出如何把握跨科学的“度”是外语教育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随后,孙有中教授从教学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师发展、质量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对“国标”进行全面解读,并对外语类专业的改革路径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随后,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代表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发布“国际人才英语考试”(English Test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ETIC)。ETIC考试是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背景下推出的一项考试体系。ETIC考试重点考查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国际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通晓国际规则与协同合作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跨文化理解与表达的能力,设计理念与主旨发言专家的观点高度契合。ETIC考试分为三类:通用、商务、高端,彰显国际人才“分类优秀”的理念。此外,韩宝成教授还介绍了中国外语测评中心推出的另一项考试,“中国翻译证书考试”。
韩宝成教授代表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发布“国际人才英语考试”
16日下午专题论坛阶段,来自全国高校的47位发言人与参会嘉宾分享了他们对于高校外语教育的思考。本次论坛的六场专题论坛分别聚焦“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模式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探索”、“英语类专业建设与课程实践”、“‘专业+外语’与特色化大学外语教学”、“外语国标与课程改革及教学资源开发”及“‘一带一路’倡议与多语言教学发展机遇”,为来自各类型院校、不同语种和各专业的参会嘉宾提供了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意义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体现了本次大会尊重特色发展、兼容并包的办会理念。
4月17日大会进入议程第三阶段:专题报告阶段。本阶段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主任金艳教授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石坚教授分别围绕“语言文化教育”、“‘互联网’+课堂”、“四、六级考试”和“教师发展”主题做专题报告。
文秋芳教授专题报告:英语通用语背景下,文化教学教什么?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指出英语通用语中文化教育面临着来自不同种类学习者、实践者和国家的重重挑战,英语教师也面临着在英语通用语教学中“教哪种文化”的难题。
文秋芳教授认为应对挑战必须要解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一理论问题。文秋芳教授对语言与文化“可分论”与“不可分论”的两种观点进行评述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对语言文化教学提出了三点建议:一、通过认知比较分析的方法让中国英语学习者尽早了解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在概念及概念体系上的差异;二、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三、鼓励学习者学习多元文化。
文教授与Simon Greenall共同担任总主编的《新标准大学英语》体现了多元文化,而她和王守仁教授共同担任总主编的《新一代大学英语》强调文化交流的双向性,注重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两本教材均贯彻了她所提到的语言文化教育理念。
王竹立教授:移动学习与“互联网+”课堂
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
王竹立教授指出“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是以个性化在线学习为特色的“3.0时代的学习”,与面对面教学的1.0时代和将课堂搬到网上的2.0时代相比,3.0时代的学习以手机等移动端为载体,具有搜索、连通、选择、零存整取、蜘网式知识结构等特点,以手机为中心,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实现了无缝连接。
在讲到创新教学模式时,王竹立教授对近年备受瞩目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翻转课堂未来应该向翻转学习转变。最后,王教授与在场教师分享了他开展“互联网+课堂”、推广“创客式学习理念”的宝贵经验。
王教授还向在场教师介绍了一些服务于“互联网+课堂”的数字资源,其中“外研随身学”手机APP为大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学习教材知识提供了极大便利,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为教师学习交流创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提供了平台与资源。
金艳教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三十年之回顾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主任金艳教授
金艳教授在报告中首先对语言测试效度理论的发展阶段、效度的论证方法、以及多层面效度的递进矩阵等效度理论知识进行了介绍。随后,金艳教授从考试的内容和题型、考试的评分和计分、考试成绩的报道和使用以及考试运行机制等方面回顾了四、六级考试三十年来在提升测试效度上所做的努力,并分享了四、六级考试在引入信息科技上所做的探索。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是对“考什么”、“为何考”、“怎么考”等核心问题进行探索的三十年,正在逐步实现对考试效度更加综合和完整的理解。
石坚教授:新形势下外语教师专业素质培养与发展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石坚教授
石坚教授认为,“教学和科研分离”、“学生对外语课程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一致”、“学校对外语专业和大学外语的要求与大学外语及外语专业学科定位不一致”等是目前广大外语教师面临的主要困境。为此,各高校应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改革,优化学术评价体系及制度。接下来,石教授就外语教师职业发展必备的专业素质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教师专业素质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质与教学专业素质。网络平台和大数据意味着大学将成为一个开放的公共领域,教学资源可以通过慕课得到分享和传播;教师发展机构可以整合大学组织的联合培养,形成一个共同体模式。最后,石教授以四川大学为例,与大家分享了高校大学发展建设工程的具体做法。
专题报告结束后,“第二届许国璋外国语言研究奖”评选启动,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副校长向参会嘉宾介绍了该奖项的设立背景和第一届评奖情况。“许国璋外国语言研究奖”于2015年正式启动,设立之时正是许国璋教授诞辰100周年之际,该奖项是为纪念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许国璋教授而设立,旨在鼓励本领域学者潜心探索,推动我国外语界学术进步。
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
大会最后,论坛承办单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总编辑徐建中发表闭幕致辞。徐建中总编辑说道,这是一次中国外语教育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学术盛会,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传递高等学校外语教育顶层设计的发布会,是国内高等外语专业各语种之间、各类高校大学外语教学之间、高校外语专业和非专业之间分享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的研讨会,更是高等教育专家与外语院系管理者共同探讨未来理念和未来设计的沟通会,这一沟通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是天地交而万物通、是上下交而志同的需要。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徐建中总编辑
徐总编辑代表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向与会的1800多位专家和学者表示感谢,向北京外国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三位校长表示感谢,向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和各专题论坛的每一位发言人和主持人表示敬意和谢意。最后,徐总编辑对100多名外研社的会议工作人员为论坛成功举办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带着对许国璋精神的缅怀,怀着对中国高校外语教育发展的美好愿景,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圆满落幕。
本次论坛期间还有两场特别活动吸引了与会嘉宾的目光,由外研社举办的《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版)发布会汇集了来自全国近500位嘉宾欢聚一堂,在凸显“交流、参与、乐趣”的氛围中见证了《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版)的出版面世。“Unipus之夜:众创共同校园”活动向近500位全国高校外语教育界专家、学者、管理者及优秀一线教师展示了“互联网+”时代前沿教学理念与先进信息技术融合的成果,与到场嘉宾共同见证互联网技术为教育插上科技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