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精读、口语教学开放周暨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6/05/23
为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改革成果、探讨国内外英语教学研究成果和动态,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北京地区高校英语类专业群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16年5月16日至19日联合举办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精读、口语教学开放周暨教学研讨会”(以下简称开放周)。来自全国25个省份101所高校的近200名英语专业教师参加了开放周。在讨论交流、观摩课堂、教学资源共建、专题研讨等多层次、多角度互动沟通之后,开放周于5月19日中午顺利落下帷幕。
主旨报告:聚焦发展,关注英语专业改革
5月16日下午,开放周隆重开幕。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张剑教授及副院长张莲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徐建中总编辑致辞。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蓝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金利民教授分别发言。
在报告中,孙教授首先解读了《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根本要求,他认为:《国标》规定的外语类专业学生能力要求中,思辨是核心的核心。作为《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的总主编,孙教授解析思辨的定义为“勤学好问,相信理性,尊重事实,谨慎判断,公正评价,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能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背景等要素进行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主张“通过思辨学习英语并通过英语学习思辨,将认知技能与语言技能融为一体的英语教学方法”,并说明《大学思辨英语教程》正是秉承此先进英语教学方法的系列教材。随后,孙教授就此系列教程的理念及特点进行介绍。作为致力于全面实现《国标》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的核心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的英语教材,《大学思辨英语教程》兼顾传统与创新、贯通研究与实践、架接理念与操作、融汇人文与思辨。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注重搭建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拓展学术英语能力。在系统训练思辨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助力提升学生跨文化能力。与此同时,孙校长还传授了思辨英语教学策略,以“基本教学策略、阅读教学策略及写作教学小组同伴评估策略”为例进行详细讲解。在报告的最后,孙校长以“Do not block the way of enquiry.”(Peirce)作为结束语,呼吁将思辨能力培养坚持到底。
孙有中教授
蓝纯教授的报告主要围绕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系列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开展。蓝教授认为:为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一些过渡性课程,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完成从技能课程到专业课程的跨越,是开发《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系列的初衷之一。作为《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1》的主编,蓝教授对此套教材的编写理念、知识内容及《精读1:语言与文化》分册的内容板块、单元设计进行简要介绍,并结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教学经验分享。
蓝纯教授
作为《大学思辨英语教程:口语》系列教材分系列主编,金利民教授的报告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口语课程为例,讲解了英语专业口语系列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金教授介绍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一、二年级英语口语课的阶段性教学目标、课程理念与课程安排:英语学院将“英语口语(1-4)”改造为由“英语日常交际口语”、“英语人际交流”、“英语演讲”和“英语辩论”组成的口语系列课程。课程名称的改变和相应的教学理念和内容的革新,使各级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在保持口语训练强度的基础上突出了交际、思辨、跨文化沟通、调查研究与合作学习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金教授还介绍了《大学思辨英语教程:口语》系列教材各册的教学重点、单元结构并举例分析口语课堂活动设计,与与会教师分享口语教学经验。
金利民教授
课堂观摩:走进真实课堂,剖析教学思路
在课堂观摩环节,北外英院开放了一年级的英语精读课堂和口语课堂。为了配合课堂观摩,本次开放周安排了说课及讨论,北外英院的多位教师对一年级精读与口语课程安排进行了说课,并与参会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说课内容包括整个基础阶段的精读和口语课程编排、课时安排、评估方案以及单元样课。课堂观摩作为本次开放周的一大特色,使参会教师有机会零距离体验真实课堂、教学设计和师生表现,为参会教师提供了教学参考,博得了与会教师的喜爱和好评。
口语说课及讨论
精读说课及讨论
专题研讨:立足课堂,开展教学研究
在专题研讨环节,北外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杨鲁新教授、英语学院杨莉芳博士、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宋毅副教授和参会教师分享交流了她们在英语教学领域的研究课题、最新发现与成果。
杨鲁新教授首先与参会教师探讨了课堂研究的方法、可研究的话题,并列举了多个课堂教学研究的案例。杨鲁新教授强调了课堂研究话题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教师不应只扮演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应多观察课堂、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观察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从而解决问题。
杨鲁新教授
第二位与老师们分享的是杨莉芳博士。杨莉芳博士通过两个确定研究方向的W(Why & What)和两个在研究的不同阶段需要明确的H(How)阐述了她在阅读课堂上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探索思路、方法及成果。杨莉芳博士的研究追溯到苏格拉底的提问式教学法,并通过综合分析大量文献归纳出了阅读中需要的高层级认知能力。这些高层级的认知能力包括比较、推理、阐释等,它们与思辨能力的要求不谋而合。杨莉芳博士从这些能力的要求出发,设计阅读练习与提问,通过对三位教师在阅读中对不同提问类型与方式的对比,归纳出哪些提问类型与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杨莉芳博士
随后,宋毅副教授围绕着“合作学习”的主题,与老师们分享了口语教学中活动与练习的设计。与杨莉芳博士的研究发现相同,宋毅副教授也强调了不同的问题类型与提问方式可以锻炼学生不同层级的思维能力。宋毅副教授指出,课上提问、课下练习、学生个人作业、学生小组活动应精心设计、有机结合、体现连贯性,充分利用个人学习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合作学习”模式。 同时,在小组活动中,宋毅副教授强调应多鼓励、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将主导权交给学生,而教师应多扮演引导、援助、反馈等支持性角色。与杨鲁新教授相同,宋毅副教授呼吁教师应多在细节中研究学生、研究课堂,不断推进自我发展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宋毅副教授
开放周的最后,北外副校长孙有中教授作了鼓舞人心的前瞻性闭幕致辞。孙教授指出,《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特别强调了思辨能力是学生核心能力之一。在不久的将来,检验外语教学是否合格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将是教师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了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所以,思辨能力的培养将很快不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命题。未来,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将是其采取了什么措施、采用了什么方法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孙教授认为,如何成为合格的思辨型教师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孙有中教授
服务教师教学,开展资源共建
本次开放周特别安排了资源共享与建设环节。外研社的代表和与会教师就教材支持、在线课程、教师发展、测试评阅系统等进行了交流与沟通,并特别介绍了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学科素养为主的《大学思辨英语教程》、注重夯实语言基础,兼顾人文思辨的《现代大学英语》(第二版)与贯彻任务型教学法,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新交际英语》等满足英语专业最新发展需求,体现不同教学理念、适合不同类型院校的多元化、多层次教材体系。同时,外研社也推出了《思想者指南》系列丛书,丛书系统介绍思辨能力的内涵、方法,以及在教学中提升思辨能力的手段。多年来,外研社一直致力于为师生提供丰富而立体的全面教学解决方案。相信此次共建定能进一步促进教师和出版社之间的交流,从而实现以出版促教学,以出版促改革的目的。
附件:专家发言PPT下载
主旨报告(孙有中教授) | 主旨报告(金利民教授) | ||
专题研讨:口语教学(宋毅副教授) | |||
口语说课:《沟通之道》说课(宋毅) | 口语说课:《演讲之法》说课(林岩) | ||
口语说课:《文化之桥》说课(陈辉) | 精读说课:《语言与文化》说课(夏登山) | ||
外研社资源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