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大势 畅谈改革——2016年“外研社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创新与教师发展研修班”暨“教学之星”大赛
2016/08/11
8月9日,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创新与教师发展研修班暨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英语专业组复赛在南京拉开帷幕。本期研修班由6位英语专业教学、管理领域的资深专家的主旨报告以及“教学之星”大赛共同构成。共77位“教学之星”齐聚赛场,展现风采,经过两个阶段的角逐,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宋莹老师、黄冈师范学院张薇薇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林芸老师以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常霜林老师脱颖而出,赢得进军全国总决赛的最后四个名额。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洪新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杨立民教授、梅仁毅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杨金才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贾玉新教授及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韩宝成教授为参研教师做了精彩主旨报告。
主会场济济一堂
蒋洪新教授: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蒋洪新教授就“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度讲解和分析。作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组的核心成员,蒋教授介绍了《国标》的研制背景、主要理据和总体框架,并对国标各个板块的内容进行了说明。蒋教授指出,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于多元人才的需求并克服现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局限性,《国标》将呼吁并指导英语专业教学进行积极变革。改革全力倡导知识与技能的融合,着力培养思辨与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蒋教授谈到,改革所提倡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遵循“人文学科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和传承经典与创新应用相结合”的理念,而《国标》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将主要包括公共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以及毕业论文。除此之外,蒋教授还介绍了《国标》中针对不同类别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分类培养方案。主旨报告最后,蒋教授还谈到了《国标》对于课外书目及教材开发的要求。
蒋洪新教授
杨立民教授: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以精读为例
杨立民教授强调,语言、文化、思辨能力三种能力是三位一体的,难分伯仲。“语言能力非同小可,不可低估。它涵盖语音、语法、词汇各个要素以及听说读写译各种技能,甚至和一个人的风度、性格、眼界、心胸、修养、趣味、道德风貌都有关系。”然而,仅有语言能力又是不够的,“语言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内容和思辨能力”。杨教授表示,语言、文化和思辨能力都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在大学的基础阶段,语言训练的重点要逐步向文化内容与思辨能力倾斜,把语言培养与思辨能力培养更好地结合起来。以精读学习为例,浅读语言文字是不够的,更要用脑子读,用心读,读出深意来,读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并引导学生去培养这种精读能力。杨教授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培养思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展国际视野。在主旨报告中,杨教授同时就《现代大学英语》对于文化素养与思辨能力培养的关注进行讲解。他提到,《现代大学英语》题材广泛,对学生进行广泛的文化启蒙,激发其对人类面临问题的关切与兴趣。在人类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情况下,帮助学生洞悉真理,摆脱偏见谬误。
杨立民教授
梅仁毅教授: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联系实际——国别文化课程建设及教学思路
梅仁毅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英语专业国别文化课程的教学思路。第一,明确教学目标,梅教授认为,国别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面:让学生知道所学国家是如何发展、形成现今国家样貌的,这一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值得借鉴和吸取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对当今国际事务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语言与内容的联系。第二,突出教学重点,梅教授指出,国别文化的教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师需要明确不同国别文化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取舍,他强调国别文化课程不可能将知识倾尽传达给学生,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学生的思辨能力上,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梅教授还以美国文化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讲解。第三,联系实际,国别文化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要与当前时事紧密联系,不同国家在当今国际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表现与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梅仁毅教授
杨金才教授: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体会
杨金才教授在报告中结合南京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以及具体做法,针对英语专业如何结合综合性大学院校优势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杨教授首先介绍了南京大学近年贯彻的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以及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人才培养新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之下,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将人才培养分为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以及多元培养阶段,通过个性且多元化的途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为实现新的人才培养宗旨,南大外国语学院通过先进的课程体系建设,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培养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创新型人才;通过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发展方向、拓宽自我发展空间,通过“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同时充分开拓、利用各方面的丰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学术科研、国际交流、职场实践等广阔的成长空间。杨教授指出,南大外国语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新举措与《国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吻合,他强调,英语教师要积极关注国家相关教育政策以及在专业建设方面的新举措,并以此来指导和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杨金才教授
贾玉新教授:21世纪中国外语教育的全球范式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贾玉新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当前的外语教育正在面临范式的转变:外语教育正在由以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为核心向以思辨能力为核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转变,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合二为一意义重大,这意味着外语教学在向教育转变,外语教学在由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向育人为本转变。贾教授讲道,语言可以超越文化,通过对以思辨能力为核心的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外语教育在履行建设人类和谐关系、全球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公民的历史使命中具有无限的潜能。因此,“什么样的外语教育范式能够为全球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公民教育提供有利条件?”成为非常重要的、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贾教授指出,把目标语及其文化作为教学内容,把其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目标的外语教育国家范式在全球化语境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后,贾教授在对以Michael Byram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跨文化范式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需建立以当代新儒家所重新诠释、重新获得生命力的儒家“人类宇宙”观为框架,以实现全球命运共同体和培养全球公民为目的的外语教育全球范式。
贾玉新教授
韩宝成教授:新时期国际人才培养目标与评价体系
韩宝成教授从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入手,指出英语类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包含人文素养、国际视野、跨学科知识、跨文化交际以及思辨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这与国际社会对未来人才技能的需求是一致的。国际人才应具备通晓国际规则与协同合作能力、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于国际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十分明确,然而当前国内高校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我们并没有能够考查以上国际人才能力的相应的评价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开发设计“国际人才英语考试(ETIC)”。韩教授指出,“国际人才英语考试”立足职场、服务应用、聚焦沟通,强调人才分类优秀的概念,分为通用、商务、高端、翻译四个类别的考试,以选拔不同领域的国际人才,考试以国际交流沟通中典型的书面和口头沟通任务为内容,考查考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以及思辨能力,旨在为国际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沟通之才。韩教授指出,ETIC的推出将对英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评价产生深远影响。
韩宝成教授
六位专家的报告主题聚焦,类别丰富,从国家标准、课程教学、培养方案、教育范式和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把脉英语专业发展大势,对英语专业教学进行了全方面的指导,使参班教师获益匪浅,这也将指导参班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升、完善教学。
近年来,外研社一直致力于开发体现专业发展趋势,符合教学实际需求的教学材料,《大学思辨英语教程》《新交际英语》《现代大学英语》在巩固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突出人文素养、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跨文化沟通》着重丰富学生国别知识,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与一线教师的支持下,外研社在英语专业出版领域将不断开拓、研发精品,助力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