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研修班第十期】慎思明辨,知行合一
2017/08/07
语言是思维的展现,思维的训练与提升和语言学习密不可分。为帮助外语教师进一步了解思辨的内涵及外延,推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优化教学实践,促进教学研究,2017年8月1—2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地区高校英语类专业群、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外研社共同主办的“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研修班在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此次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加拿大温莎大学哲学系主任Hans Hansen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金利民教授、侯毅凌教授、林岩副教授和青岛大学孙旻博士,与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87所学校的250余名教师就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的讨论。此外,还有110余名线上教师通过Unipus平台观看了课程直播。前来参会的教师与授课专家汇聚一堂,一起领略思辨的魅力,一同在学习中感受思辨,在思辨中不断进步。
会场全景
以理论为基础,夯实思辨基石
关于思辨的理论基础, Hans Hansen教授主要从哲学和逻辑学的层面阐述了有关思辨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并佐以平实易懂的实例,揭示了其背后的哲学与逻辑学理论支撑。Hansen教授先后介绍了disagreement arguments 和reason-giving arguments两种arguments的概念,重点对reason-giving arguments进行了阐述,包括它的组成部分(premises, indicator, and conclusion)、结构及评价方式,并对如何评判good arguments和fallacies作出了具体指导。
在随后的讲座中,Hans Hansen教授着重介绍了arguments的分析模型:Pragma-Dialectical Model和Walton’s Models of Dialogues,明晰了模型内各个genre对于评价arguments的影响。最后Hansen教授运用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评价arguments的schemes methods,使思辨的概念及应用得以结合。外语教育中思辨的理论与传统哲学和逻辑学思辨理论一脉相承,知晓理论来源,夯实理论基础,对思辨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提升将会大有裨益。
Hans Hansen教授
理论指导实践,思辨之于外语教学
孙有中教授在思辨哲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了外语教学背景下思辨能力的概念和构成,强调了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学基本常识的重要性,要将思辨子技能落实到教学应用中去,贯彻到听说读写的任务中去,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孙教授从观念、态度、觉悟层面、认知的技能层面、元认知能力对反思能力的影响等方面阐释了何为思辨能力。孙教授指出,思辨认知能力模型(布鲁姆教育分类目标)是一个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过程,逐层递进,而培养创造能力则是外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针对如何将思辨能力贯彻到外语教学中这一问题,孙教授简要介绍了Paul and Elder的五层细读法和写作小组同伴评估法,并举了详实的例子予以阐释。孙教授提出,以思辨为导向的英语学科改革,在教学中要为思辨确定目标;为思辨提供原料,教学内容要不断改革;为思辨树立标准;为思辨搭建工作坊,组织互动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合作分享反思机会;为思辨培养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首先成为具有思辨能力的教师。
孙有中教授
侯毅凌教授以“思辨阅读教学—教学理念、目标、课堂教学环节”为题,以教授文学文本的精读为例,展开如何将提升学生思辨能力融入阅读教学的精彩讲座。侯教授从课程描述讲起,强调在课程伊始就要说明思辨能力的培养在该门课程中的重要性;在设计课程大纲时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思辨能力;在施教环节讲清培养思辨能力的意义和语言学习之间的内在关系。文学离不开思辨,尤其看似模糊的文本更需要用思辨能力去挖掘其内涵。
在课前预习、课上提问等环节中,外语教师要起到循循善诱的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反思,给予学生具有挑战性的思考练习。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时,要运用推断、联想、反思、阐释、评价、运用等高级思辨能力,目的在于引导、启发,使学习者趋于开放、合理和创造性的思考。教学组也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定期地分享和讨论,实现教学相长。最后侯教授对外语教师提出几点建议,建议教师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关注学生能力与需求,建立师生互信,以自身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对人文价值和情怀的追求感染学生。
侯毅凌教授
金利民教授聚焦思辨英语口语教学,为在座教师详述了思辨能力在口语教学中该如何设计,如何应用。金教授首先介绍了北外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的背景、理念及相应的课程设置调整。金教授指出,目前已有研究说明,传统的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口语教学改革中要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同时要借鉴传播学专业的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
金教授也介绍了北外英语专业10年来对口语课程设置的不断调整,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越来越凸显思辨能力在口语课程中的作用。随后金教授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口语》为例,详细阐述了思辨英语口语活动的设计,其核心理念是要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口语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的思路是融交际、思辨和跨文化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提升思辨能力将会对外语教学整体起到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
金利民教授
选择量具,推动思辨教学研究
孙旻博士以“EFL教学实证研究中的思辨能力测评”为题,逐层展开“思辨是什么”“思辨能力如何测”“EFL教学中的思辨测评”三个子话题。她指出,思辨包括元思辨、思辨技能和思辨倾向三个方面。元思辨能力的第一层次是自我调控能力,第二层次是认知和情感。思辨能力测试包括思辨技能和思辨倾向。从教学角度看,技能与倾向的提高均值得关注;从测试角度看,厘清二者关系有助于保障测评量具的构念效度。在德尔菲报告中,思辨能力分别囊括阐释、分析、评价、推断、解释和自我调节六项,孙老师就这六项思辨能力量具作了具体阐述,并通过一系列实例及题项解释了如何测评思辨能力。她指出,测评方法分为思辨综合性测试和思辨技能测试,后者又包括标准化与非标准化方法。最后,孙老师介绍了EFL教学中思辨测评的现有成果,为外语教师在思辨能力的测评方面提供了原则与建议,重点指出以思辨发展为外显目标的融入式思辨教学方法。同时研究设计要因地制宜,谨慎控制,并将研究结果用于促进外语教学中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孙旻博士
林岩副教授对思辨教学进行了研究方法的系统介绍和综述,以详尽的研究案例阐述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并介绍了有关思辨的研究现状。就研究方法而言,林教授首先区分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差别:定量研究遵循“标准程序”,而定性研究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变动性;定量是化繁为简,定性则是扩简为繁。不过采用定量还是定性取决于研究问题,提倡使用两者相结合的方法。随后林教授介绍了行动研究的步骤,包括发现和确认问题、阅读文献、制定行动方案、实施和监控方案和评价与反思,通过行动研究使教研相结合。如何寻找合适的课题一直是令科研工作者头痛的问题,对此,林教授建议教师们保持好奇心;反思教学实践,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文献,发现研究空白,寻找理论依据。最后,林教授用详尽的数据展示了思辨教学的研究现状以及热点,指出了外语思辨教学研究的空白,鼓励教师们积极开展更多的实证研究。
林岩副教授
在第一天晚上的分组讨论中,参班教师充分消化吸收白天所获知识,根据给定教学材料,分析学情,设计了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方案。各组教师在热烈的讨论中分享想法,共同探讨,并在大班汇报环节将组内思辨讨论结晶精彩呈现,几位专家的点评和反馈也使这一成果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小组讨论
大班汇报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外语教师只照搬教材或讲解随手可得的互联网信息已远远不够。外语课堂的实用性、趣味性,需要从刺激学生的思维着手,使学生在思辨中学习外语,通过外语学习促进思辨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师“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学生方能“久久为功,水到渠成”,最终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共同提升!
反思日志摘抄
12-16 通过这样的反思找到了思想沉淀和共鸣。没有震动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思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老师。通过研修,激发了动力,加快了继续努力、力求完美的步伐,需通过各种学习,力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1-5 要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并高效运用,教师和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课堂上的思维训练,还要关注和改变课堂外的思考和行为模式。换言之,只有当思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思辨教育才是成功的。
线上学员minnie5ow 我是第一次体验在线直播课程,足不出户却收获颇丰……大脑一刻不敢停顿,紧追不舍,高速运转,得到的回报就是从逻辑学的角度理解了思辨的基本要素,更科学、系统地奠定了理论基础,能在今后的课堂上更自信、更清晰地位学生讲解培养思辨能力的方法……我深深感到无论在生活、学习和教学中,思辨能力决定着做事的效率和成败。
11-25 My first visit to this research center (convention center) turns out to be so enjoyable, productive, even life-changing.
10-18 The course today is quite intensive, informative and instructional.
7-6 It is very inspiring and productive for me to attend this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