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专“教学之星”】英语类专业:肩负人才培养使命 深化改革砥砺前行
2017/08/07
8月5日,外研社“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发展与创新研修班”在杭州拉开帷幕,本期研修班的议程由6位专家的主旨报告和80名 “教学之星”的比赛构成,旨在和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共同把脉当今外语教育大势,收获智慧设计和智慧测评的新知。最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李佳老师、南京师范大学的夏皙老师、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郝玲老师和河北师范大学的李旭老师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智慧设计从80位参赛教师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年度总决赛。
研修班主会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李会钦社长主持并为研修班致开幕辞。李社长提到,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国际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外语专业国际人才需要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具备外语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承担起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任。
李会钦社长
主旨报告:高屋建瓴 把脉大势
研修班主旨报告议程分为两天进行。8月5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北京大学汪琼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分别聚焦英语类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微课的设计与应用、优秀国际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做了主旨报告;8月6日下午,西安外国语大学姜亚军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金利民教授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旭东教授强调英语类专业具体教学,向大家阐述了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见解和经验。
彭青龙教授:英语类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经典阅读
彭青龙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指出,在当今物化狂热和精神异化的背景之下,英语类专业学生无论是英语硬实力还是人文软素养都不甚乐观;经典阅读不够、选课功利等情况较为普遍。彭教授指出,硬实力是静态抽象的素质体现,而软素养是体现文化精神的综合素质。只有硬实力和软素养兼具才能实现全人发展。在结合国内外核心素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彭教授提出了由知识、能力、工具、态度和价值观五个维度构成的英语类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进行经典阅读的举措。最后,彭教授指出:中国正在经历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型,也面临着各种思想激烈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培养服务需求、兼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专业人才,如何将“全人”教育落到实处、落到明处、落到细处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汪琼教授:微课设计与应用
汪琼教授
北京大学汪琼教授以“微课在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阐述了她对微课设计与应用的经验和见解。汪教授从Keller的ARCS模型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入手,分析了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微课模式,以及如何尽量消除外在负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根据ARCS模型理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包含四个方面: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基于此,在微课制作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建立知识和学习者的联系、帮助其树立信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关于翻转课堂,汪教授指出,翻转课堂的实质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前移,使师生能够充分利用见面的时间,使教与学的效果达到最大化。汪教授以翻转课堂实例入手,充分阐释了如何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有效翻转,达到教学目标。最后,汪教授指出,翻转课堂是教学文化的变化,微课终归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品。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多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提出优化建议,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韩宝成教授:把握专业内涵 培养优秀国际人才
韩宝成教授
韩教授从高等院校的三种定位入手,提出各院校英语专业应把握专业内涵、结合本校实际、突出办学特色。韩教授指出,在新的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国标需求的背景之下,国际视野与协同合作能力、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成为英语专业人才或国际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因此,英语类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夯实学科知识、抓实核心素养、做实专业特色的原则,并贯彻 “整体输入、整体输出”的整体外语教育原则。整体外语教育是整体教学与整体测评的融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测评中心研制开发的“国才考试”(国际人才英语考试 English Test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ETIC)即为顺应这一大势产生的整体测评考试。“国才考试”不同于普通学业考试或升学考试,是立足职场、聚焦沟通,强调应用的英语沟通能力等级考试,旨在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此外,韩教授还对国才考试的设计理念、任务形式、考试特色等进行了详细解读。
姜亚军教授:文化差异和英语类专业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
姜亚军教授
西安外国语大学姜亚军教授对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缺失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姜教授从详实的案例入手,指出所有无效或失败的跨文化沟通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我们缺乏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外国语学院的教师必须承担起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人才的重任。姜教授谈到,我们不能将对英语语言水平的单一培养或对语言学、文学、翻译知识水平的单一培养等同于对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姜教授指出,英语交际能力是在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之上,结合优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才能体现出来的。而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建立在对两种文化深层次差异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国标”一定要跳出“英语”定位的本身,设置多元化培养、特色发展、分类指导的课程体系;高校也应依托新的国家标准,精准定位本校特色,培养和树立英语专业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以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为目标。
金利民教授:促进交际、思辨和跨文化能力融合发展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金利民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金利民教授以“英语专业的定位及内涵”切入,深入探讨了如何将交际、思辨、跨文化等通用能力培养融合到外语教学中的问题,并介绍了2006年起北外英语专业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经验。金教授首先分析了旧的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例如阻碍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阶段性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收获感不强;课程体系不够灵活,不能满足起跑时水平不同的学生群体的要求等。随后,金教授分享了北外针对以上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的建设性改革,即坚持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的教学理念,明确英语专业的人文教育属性、学科训练的重要性、学术英语的重要性及课堂讨论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技能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强化人文社科相关学科教育;改造传统技能课,实现外语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特别是思辨能力)的有机结合;改进教学方法,使语言技能训练在专业学习中得到延续。金教授还提到,北外致力于全面对接《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指标,特别是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的编写推广教育教学理念,引导教育改革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吴旭东教授:任务型教学法在基础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吴旭东教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旭东教授探讨了任务型教学法在基础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吴教授从外语课堂环境下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不利因素、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前提、如何开展教师培训以使师生接受这种教学理念等方面展开论述。随后,吴教授深刻剖析了任务型教学法的主要特征以及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基本形式、种类、功能和排序等。吴教授还提到,任务功能各异,具体实施顺序为启动、目标、语言分析、巩固与拓展,这一任务序列的逻辑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入手,引导他们在深入理解语言输入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个过程促使他们在充分利用各种知识资源和认知技能的基础上,不受任何制约地用所学外语表达个人所思、所想,在意义表达的基础上反思语言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之后的实践机会中改进和提高。任务型教学法贯穿《新交际英语》的编写始终,在广外实施多年,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课堂行为和语言产出,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核心教学能力都得到极大提高。
“教学之星”大赛:慧心巧思 引领智慧课堂
在本期“教学之星”大赛中, 来自全国的80名参赛教师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科学的教学设计、创新智慧的教学方法,通过微课与和翻转课堂的有机结合,将看似玄奥的学习重点、教学难点生动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让智慧学习真正在课前、课堂与课后发生。
本期大赛的冠军获得者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李佳老师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手段向大家讲授了vocal delivery这一演讲技巧。李老师在课前用生动的微课带领学生了解了voice、pitch、rate和pause这四点基本概念,再通过翻转课堂以有趣的互动形式调动学生对奥巴马和特朗普的演讲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让学生加深对vocal delivery四点原则的理解,对微课的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延伸,真正实现了有效的、智慧的翻转;冠军获得者南京师范大学夏皙老师以思辨能力模型为依托,其微课与课堂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先以微课为引阐释演讲中audience analysis中demographic、attitudinal和environmental这三个维度的定义,再以翻转课堂强化这些概念的区别与应用。夏老师的教学整合了广泛多样的教学材料,从马丁路德金的经典演讲,到护肤品的时尚广告,再到《神探夏洛克》等热门影视,巧妙而全面地覆盖了从课前到课后的教学全流程,持续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师生互动充分而自然地进行。
获奖教师与颁奖专家合影
赛后,评委会主席姜亚军教授代表评委会对参赛教师的精彩表现进行了点评。姜教授对参赛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准表示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他指出,尽管课程内容有所不同,但参赛老师均表现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掌握和极大的创新精神。姜教授还指出,这些年轻而优秀的教师代表了英语教育界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优秀表现令我们有理由对英语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同时,姜教授也对微课的内容安排、呈现方式、PPT的制作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评与建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为参赛教师提供了充实有益的启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多年来不断出版优秀教材、更新时代教材、修订经典教材,是因为坚守着对优秀外语教材的执着追求和努力推动英语教学发展的永恒信念;“国才考试”应时代而生,也将随时代的变化不断革新,是为了坚持履行助力高校培养时代所需人才、助力企业发现职场所需人才、培养学生成长为有用人才的伟大使命!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应坚持教学初衷,把脉外语教育变革,主动承担起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基础、良好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人才的重任!
特别活动——“国际人才评价与教学”座谈会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不论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抑或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国都亟需大批优秀国际人才,而高校正是培养国际人才的关键环节。如何评价国际人才,考试当然是其中一项重要手段,但考试向来是把双刃剑,运用的关键在于考试理念和方法的设计。
在“国际人才评价与教学”座谈会上,中国外语测评中心韩宝成教授以“国才考试”为例,从“人才培养理念”“外语教育理念”“语言测评理念”三个方面就“如何科学评价国际人才”,以及“如何通过“国才考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指导国际人才的培养”,与参会的众多高校一线教师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交流。
韩宝成教授指出,国际人才除了需要具备某个专业领域的hard skills,也需要掌握包括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analytical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在内的soft skills。这些soft skills是国际人才所需的core skills,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也正是 “国才考试”考查的核心素养。目前的外语教育更注重对学生hard skills的培养,在soft skills的培养方面还有一定欠缺。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soft skills将会影响学生在职场的发展,进而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进步,作为高校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对soft skills的重视,培养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国际人才。
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教学手段达成,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测评考试实现。好的测试可以促进教学,反之,不合适的考试会对教学产生阻碍作用。“国才考试”是learning-oriented assessment,通过科学的考试任务设计,不但可以选拔出优秀的国际人才,还以测促学,推动外语教学对于国际人才的培养。
在介绍“国才考试”类别及任务设置时,与会教师们对“国才考试”强调的“分类优秀”理念十分认可,对于各类别考试任务的设置展现出极大兴趣,不但在会上积极参与讨论,还在会后纷纷要求得到更多、更深入的“国才考试”解读资料,并对2017下半年“国才考试”的具体报名及考试情况进行咨询。
教之本在师,国际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教师的时代担当,是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参会教师表示,通过此次会谈,他们对国际人才的理解更加深刻,相信“国才考试”会为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方向和标准树立新的标杆,必将引领国内语言教育、测试的潮流与方向。
往期回顾:
智慧设计:教师发展的基石 培养国才的根本;教学之星:智慧教学的体现 未来课堂的模拟——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与创新研修班”暨“教学之星”大赛(第一期)
立足人才培养 打造精彩智慧设计——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与创新研修班”暨“教学之星”大赛(第二期)
Learning Is Becoming:学生最终要成为“国才” !——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与创新研修班”暨“教学之星”大赛(第三期)
Learning is doing: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应用——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与创新研修班”暨“教学之星”大赛(第四期)
扬智慧设计之风帆,育时代所需之“国才” ——2017年度暑期“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与创新研修班 ”暨“教学之星”大赛(第五期)
凝心智慧设计,聚焦人才培养 ——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与创新研修班”暨“教学之星”大赛(第六期)
2017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英语专业组)获奖名单
PPT下载:
金利民教授:促进交际、思辨和跨文化能力融合发展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