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代新机遇,共商外语教育新方略——【专题论坛一】校长论坛: 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发展新举措
2018/03/27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也将面临新的机遇,为此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首次开设“校长论坛”,探讨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面临的新使命。校长论坛的主题是“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发展新举措”。本次校长论坛由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王文斌教授主持,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陈法春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刘建达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董洪川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助理张旺熹教授、广东金融学院校长雍和明教授、扬州大学校长俞洪亮教授出席论坛并作专题发言。作为本届高端论坛备受瞩目的分论坛之一,专家学者们在热烈的会议氛围中探索新时代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新举措。
校长论坛会议现场
新时代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 刘建达教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刘建达教授发表题为“深化外语教学改革,培养新时代下的国际化人才”的专题发言。刘建达副校长认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双高”“两强”人才,即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新时代的外语人才应该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同时他还强调,小语种教学与人才培养应服务于国家大战略,双向互动培养跨文化交际小语种人才,输送富有爱国情怀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同时刘建达副校长还结合实例,介绍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探索精英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
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 陈法春教授
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陈法春教授发表题为“外语专业培养参与全球治理人才的课程体系建设”的专题发言。陈法春校长指出外语专业课程结构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增设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中国国情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增设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研究培养方向课程,为学生通晓国际规则奠定基础;在跨文化交际、西方文明史等专业核心课程中训练思辨能力,培育学生的全球视野;强化国际谈判实践环节,培育学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国际谈判的综合能力。同时他还强调: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沿线国家贸易交往更加顺畅,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对全球治理人才的需求会更大。高校外语专业更应责无旁贷的扛起“培养参与全球治理的人才”的大旗,而课程建设则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根基和保障。
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 刘宏教授
刘宏校长总结发言时表示,外国语类大学为服务国家战略,开设多门小语种课程。而小语种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走向,现阶段的情况与国家的期待和预设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小语种专业,一定要和大语种以及其他专业很好的融合,这样才有可能为学生谋求更好的发展。
新使命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助理 张旺熹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助理张旺熹教授发表题为“新时代语言类大学的使命和北语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专题发言。张旺熹教授认为语言类大学肩负的特殊使命可以概括为三点:培养国际型人才;传承文化与创新;促进人类多元文明交流。在此基础上,语言类大学的使命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必须面向时代和社会现实的需要。现阶段,讲好“中国故事”是语言类大学所肩负的一个重要责任。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语言大学一方面保持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外国语言文学等相关学科,并具体分享了北京语言大学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经验。
扬州大学校长 俞洪亮教授
扬州大学校长俞洪亮教授发表题为“立足语言,超越语言——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新起点、新目标与新使命”的专题发言。俞洪亮校长在本次发言中分析了一流学科专业的基本逻辑、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判断以及一流外语学科专业建设的路径。同时剖析了中国高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状态,最后指出高校应以建设一流大学为目标;支撑中国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是一流大学的使命。而建设一流大学的条件是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学科不等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总和也不等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只是一流大学的起点。重中之重还是要有一流的本科,没有一流本科,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自娱自乐。拥有一流的本科,培养一流人才才是根本任务。一流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真正地把课程、教师、学生及教学方法和技术在专业这个平台上整合好,把专业建扎实,把一流本科办好,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新举措
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董洪川教授
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董洪川教授发表题为“以应用研究型外国语大学建设推动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思考与探索”的专题发言。董洪川副校长介绍: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四川外国语大学确立了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外国语大学的办学使命和目标。以这一目标为核心,学校以外语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为引领,积极发展紧缺急需的应用学科专业;通过“外语+科技”“外语+专业”“外语+行业”等实施外语人才分类培养;融创新、创业、就业、教育于一体,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管理,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顶天立地”,基础研究和应用型研究相互支撑,推动新兴应用型平台的发展。
广东金融学院校长 雍和明教授
广东金融学院校长雍和明教授发表了题为“应用型大学建设与外语专业的转型升级”的专题发言。雍和明校长指出应用型大学建设是国家高等教育为更好地顺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改革的重要举措。与传统高校分类相比,应用型大学只是类别分类,并非如社会误解的那样是层次分类,与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并列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定“性”在行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体现行业性;定“向”在应用,人才培养的设置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现应用性;定“格”在复合,通过多元教育途径培养复合型人才;定“点”在实践,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 王文斌教授
王文斌教授总结发言时表示,向应用研究型大学的转型,也要注重对教师的引导。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一时间很难做到。但是转型这条路肯定要走,同时我们还要仔细考虑该如何走,否则未来的外语教育将会面临很大的问题。
除专题发言以外,校长和专家教授们在论坛中还对外语学科建设、小语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评价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本次校长论坛,与会专家们理论结合实践,为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现场讨论
主持人与参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