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院校特色,创新教学改革,培养国际人才——【专题论坛三】基于院校特色的国际人才培养
2018/03/27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样一个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时代,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外语教育也因此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适应国家人才培养需求,进一步创新理念、深化外语教学改革,设计符合国际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各高校正结合院校发展特色,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及方法等方面进行着积极探索。
专题论坛三围绕“基于院校特色的国际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展开研讨。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张剑教授主持了本论坛,12位来自全国高校的外语院系负责人分享了基于本校特色的国际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具体举措。主持人韩宝成教授首先阐述了本专题论坛的重要性与意义。韩教授提到,面对新时期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各院校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培养符合需求的国际化人才是本论坛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 韩宝成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剑教授
主持人及发言人
Internationlised Curriculum for Chinese Students’ Needs at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
宁波诺丁汉大学 金立贤教授
宁波诺丁汉大学金立贤教授以本校课程设置为例,展示了基于中国学生需求的国际化课程设置。金教授指出教育不是事实的学习,而是大脑的思维训练。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五力”的人才——自信力、沟通力、竞争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这“五力”也正是新型国际人才所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据此,宁波诺丁汉大学以此为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以满足国内学生进行国际交流的需求。在四年的课程中,第一年是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训练;第二年到第四年是英国制专业学习,课程包括人文、社科等各个门类。课程以多种形式开展,包括互动式大讲座、小班讨论课、个人辅导、社会文化活动等。考核形式也多种多样,适应不同课程的需求。金教授提到,经过多轮的实践,成果显著,学生就业率显著提升且有近七成的学生进入世界前50名大学继续深造。
国际化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理念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上海交通大学 胡开宝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胡开宝教授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就国际化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胡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学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外语专业教育仍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1)外语专业设置未能反映社会发展对外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2)外语专业毕业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不强,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差强人意;3)外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仍较为传统;4)国内外外语学科研究未能直接投入到语言产业发展中。为解决以上问题,构建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外语专业应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置国际化的外语专业,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浪潮接轨。胡教授提到,上海交通大学践行以上培养体系,引育并举,努力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设置全新专业,对接国际前沿和国家发展战略;通过教研结合的方式,积极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并主动出击,与国外一流高校联合实施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项目。
培养高校学生国际化视野的思考
安徽大学 朱跃教授
安徽大学朱跃教授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大学应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对于一些院校在本科国际化视野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部分高校国际化程度较低,具有海外背景的教师数量偏少,教师的国际视野相对缺乏,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竞争力不强,不能满足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朱教授给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他指出人才培养应注意国际化内涵的建设,即具有世界公民意识,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高校培养学生国家化视野要看质量,不能看数量;国际化特色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要注意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以及个性化发展。在本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安徽大学正在实施“3+1”体验-进阶式的培养路径,其中专业基础和通识能力培养阶段跨一二年级,着重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二年级主要为专业体验阶段,三四年级为专业能力强化训练阶段,实践体验贯穿上述三个阶段,为培养专业能力提供平台。最后,朱教授特别指出“国才考试”的设计理念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一致,也会纳入本校人才培养方案中。
服务国家战略 打造专业特色
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传媒大学 李佐文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李佐文教授就“服务国家战略 打造专业特色 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做了报告,李教授指出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发展迅猛;以及国家战略对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要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抓住全球发展的重要机遇,坚持国家战略与学校特色相结合。根据中国传媒大学的特色,李教授提出,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国家战略亟需,顺应国家发展态势,多措并举,深化特色,不断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着力改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我们的核心任务,即深刻认识和把握外语专业发展改革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不断深化对外语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的规律性认识,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强项和特色,探索和实践具有拔尖创新水准的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语境构建,推进国际人才培养
西安交通大学 陈向京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陈向京教授从国家、社会、个人、学校四个维度阐述了我们为何需要国际化人才,以及目前培养国际化人才所面临的瓶颈,即真实语境匮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弱、语言产出能力弱、缺乏国际视野。为了构建真实语境,西安交通大学通过“送出去”(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以及学生交换项目)、“走进来”(小学期英语强化实践课,以产出导向为理念,以慕课和混合式学习为模式,实现浸入式主题学习)、“请进来”(积极举办各类的专题研讨会,比如学术英语写作工作坊、外国语言文化论坛等)、国际会议暑期夏令营、模拟联合国等途径和手段为学生构建真实的语境。经过多年的实践,成效显著。2015年至2017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比赛奖项达百余项;就业率以及出国深造比例有明显增长;在能力测评方面,“国才考试”所考查的能力与国际人才所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契合,部分学生参与“国才考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国才考试”成绩受到知名企业的认可,并最终被优秀企业录用。
新时代“英语+法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中国政法大学 张法连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就新时代“英语+法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话题进行了报告。张教授指出市场是影响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目前外语人才就业率低、工作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日益凸显,涉外法律工作人才奇缺;所以结合院校特色办学、转型和发展势在必行。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如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提出了具体要求,司法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也凸显了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法律英语人才的国际战略地位,“英语+法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概念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各高校应重视“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法律英语在涉外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新时代“英语+法律”复合型人才。
家国情怀 世界眼光——外语类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探索
厦门大学 张龙海教授
厦门大学张龙海教授以厦门大学外文学院为例,深入总结和分析了新时代对双语人才的需求,张教授引用十九大报告强调高校所培养的国际化人才要能够应用全球视野去思考国家和区域问题,同时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多种语言能力;要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开展一系列活动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鼓励外文学院学生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出国交流,同时招收外籍学生在华学习交流;为全校开设非通用语种选修课;与多家企业签订协议,共建多语种实习实践基地;利用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打造独具外文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吸纳了外文学院、法学院等多个学院师生共同参与,成为一个跨学院、跨学科、跨校区的校园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互相交流、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拓宽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广受中外师生好评。
着眼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外与实践教学体系
浙江工商大学 柴改英教授
浙江工商大学柴改英教授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分享了构建着眼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外语实践教学体系。柴教授首先深入分析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她指出目前拓展平台不足、组织力量不够、智力资源缺乏、资金不够充分等教育条块分割所带来资源的离散是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利用协同思想,建立外语实践教学协同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浙江工商大学通过四方联动——社会企业、团学工作、本科专业教育、研究生专业教育,积极构建联动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翻转课堂实现课堂内外的联动,通过暑期实践实现学期内外的联动,通过移动课堂和实务精英进课堂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联动,通过“五个经典”实现教学与团体、本科实践与研究生实践、语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联动,通过引企入校实训课堂实现学习与就业的联动。其中,为提升学生在商务情境下的交际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浙江工商大学现开设“国才考试”实训课堂,为学生搭起学校通往职场的桥梁。同时把“国才考试”实训课堂纳入浙江工商大学外语能力提升计划当中,成为十大实训课堂之一。
“国际化行动”和“文化创新发展”双向驱动的国际人才培养——以深圳大学为例
深圳大学 张晓红教授
深圳大学张晓红教授从深圳大学2015年和2017年发布的两份纲领性文件着眼,阐释了本校由外向内双轮驱动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理念。张教授指出外向型“国际化行动”和内向型“文化创新发展”构成了深圳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两个向度,向外开放及拓宽思路、视野和领域,向内萃取和凝练精神、内涵和品质。“国际化行动”以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等为主要工作内容,全面推动学校国际化建设,助力实现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文化创新发展”旨在把深圳大学建成文化自信的排头兵、文化立校的典范、城市文化的风标、先进文化的策源地。在课程设置方面,深圳大学开设 A-LEVEL课程、高级口译实验班、英语戏剧特色班,以“国才考试”和“思辨英语”为抓手,筹建国际拔尖人才特色班和思辨英语特色班,设置“国才考试”奖学金,面向全校选拔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另外,深圳大学积极探索建设国际衔接课程平台,探索建设国际化专业,开辟文化发展新路径。
“双一流”建设中外语专业国际人才培养思考
四川大学 段峰教授
四川大学段峰教授从“双一流”建设着手,探讨外语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机遇与挑战。段教授指出在“双一流”建设中,本科教育是重要基础,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有一流本科。在外语本科人才培养中,强调国际化和跨专业复合型培养能够扬外语之长,具有很好的显示度和声誉度,是一流外语本科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四川大学提出“扎根西部、强化特色、创新引领、世界一流”的理念,修订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双外语+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聘请高端外教,采用“想象学习”、“探究式”与“小班化”课堂教学形式;同时引入国际组织人才培训营和“国才考试”;开设新专业,构建专业培养计划;实现跨学科和多学科知识面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实施高端国际化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和公平教育;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一流本科教育。
更新培养理念 培养国际人才
牡丹江师范学院 赵祥凤教授
牡丹江师范学院赵祥凤教授首先阐述了在专业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即在将本校非师英语专业培养方向确定为国际事务方向后产生的三大问题——国际事务专业不是外语类专业,身份前途未卜;无法验证人才培养质量;无相应的证书考试、竞赛来匹配。而后了解到“国才考试”聚焦沟通、服务职场,重点考查国际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英语沟通能力,与国际事务方向所要求具备的能力契合。所以,学院决定以成立“国才考试”考点为契机,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把“国才考试”与国际事务方向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学分兑换、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出一条“国际事务+‘国才考试’”的特色卓越本科人才培养之路;提高外语教学的专业水平以及外语教师的专业价值;有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学习英语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就业竞争力;拓宽外语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思路。
民族地区高校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创新
宁夏大学 周震教授
宁夏大学周震教授以民族地区高校如何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为题探讨宁夏大学在此方面所做出的实践与创新。周教授指出,宁夏高校所处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利用各自地缘和学缘优势,在国际合作伙伴和项目拓展、人才引进和培养、师资培训、学生交流、留学生教育和汉语国际推广等方面作了大胆尝试。但宁夏高校国际化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零星分散、不成规模;对利用区域和文化特色拓展具有区优势特色的教育国际化道路的定位还不准确;对宁夏地区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剖析不够,创建国际化人才体系认识不清晰。基于以上优势和问题,宁夏大学发展特色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型研究和实践。周教授通过SWOT分析,总结出宁夏大学应综合各种因素,发挥自身的优势,规避内外不利因素,逐步变劣势为优势,从适应社会需求的角度分析和研究适应专业特点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与地方发展恰当地融合。
最后主持人张剑教授对发言人的报告进行了总结,张教授指出,教育国际化很重要的一个点是培养国际视野,但同时也不能忘记中国情怀;我们可以多元开放,但不能丧失自我;我们要相互尊重共商共享。各位发言人的报告全面地展示出了各类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为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高校设计了结合院校特色的国际人才培养方案,为高校教学改革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想法、新思路。相信通过各位发言专家精彩纷呈的发言,与同行教师深入细致的探讨,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各院校定能大放异彩,形成有自身院校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