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多元探索——【专题论坛四】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目标与新模式
2018/03/28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家战略需求不断更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引领方向,国家测评体系逐步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的院校基于国家发展需求与本校特色,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目标,开发新的教学模式。
专题论坛四围绕“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目标与新模式”这一主题展开研讨。重庆大学余渭深教授和浙江财经大学章汝雯教授主持了本论坛,11位来自全国高校的外语院系知名专家、优秀教师展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前沿发展与创新成果。
重庆大学 余渭深教授
浙江财经大学 章汝雯教授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
南京大学王海啸教授探讨了信息技术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的系统性影响。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新的资源、工具与方法,也改变了高等教育,包括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王海啸教授详细阐释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语言能力、教学材料、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变化。在语言能力方面,外语教学逐步重视语言使用与生活结合,以培养21世纪能力和交际能力2.0为目标,并注重其人文教育的性质。这既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精神,也与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呼应。在教学材料方面,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材料以内容、任务、项目或学科专业知识为体系,体现个性化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王海啸教授阐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它应以学校为基础,扩展至社会;注重课程群建设;寻求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免费与付费结合。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积极实践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并探索混合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等体现数字化发展趋势的教学模式。王海啸教授同时分享了基于语料库的教学、以“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为代表的智能教学应用系统以及基于社交应用的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王海啸教授的分享高屋建瓴,条分缕析,使参会教师对信息化时代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南京大学 王海啸教授
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具化与实现模式
苏州大学张卓副教授分享了苏州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在充分领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精神基础之上,基于对本校学生发展需求的调研,结合校本特色,确定了教学总体目标: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发展学生多元识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潜心服务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国际化、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苏州大学创建了 “2+3”大学英语课程体系:“2”包含“公共基础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两个平台,“3”则指“通用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个性化专门用途类课程”三个模块;开发了“3+1”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包含多元识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建设与培养体系建设的同时,苏州大学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创建在线开放课程等教学资源。在这种新模式的创建和实施过程,苏州大学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张卓副教授所分享的苏州大学“以人为本,教研结合”的改革经验为其他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苏州大学 张卓副教授
大学英语有效教学改革的目标转向和达成途径
福建师范大学林明金教授指出,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充分考虑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够达成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消耗低、学习能力提升快三个方面。林明金教授指出,要实现有效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实现四个目标转向,即现代教育观到后现代教育观的转向、现代知识观到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向、基础范式到内容范式教学观的转向、英语综合技能到核心学习能力培养目标的转向。现代教育观到后现代教育观的转向主要体现在知识权威性在弱化,经验间接性在强化,学习自主性在提升,学习生态圈在重构;现代知识观到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向主要体现在知识的文化性和境域性;基础范式到内容范式教学观的转向主要体现在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英语综合技能到核心学习能力培养目标的转向主要体现在英语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的培养。林明金教授的发言让与会教师受益匪浅,并引发了热烈讨论。
福建师范大学 林明金教授
以人为本,多元创新——国际化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浙江大学方富民副教授分享了浙江大学教学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和成果。面对课程结构不够系统化、评价机制不够多元化、学生思辨能力有待提升、教师以研促教能力不足等问题,浙江大学设立了课程体系国际化、评价机制多元化、思辨能力内在化、课堂教学科学化的目标。首先,浙江大学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精神,基于理论研究与学生需求调查,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后的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技能类课程、文化类课程、文学类课程、ESP 课程以及学术类课程,有效提升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其次,浙江大学在评价体系方面,实行“三结合”的多元化改革:校本评价与其他多样化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同时设计“浙江大学英语水平考试”,研发计算机辅助系统,有效实现“以评促学”。在思辨能力方面,浙江大学同时构建大学英语“双课堂”学习共同体,并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培养及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课堂教学方面,浙江大学倡导“教学也是科学”,并设立大学外语教学中心,在开展教师教学培育、营造教研氛围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方富民副教授关于浙江大学教学改革的分享,引起了与会教师的深入思考。
浙江大学 方富民副教授
创新特色,追求卓越——新时代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沈阳师范大学张宜教授分享了沈阳师范大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沈阳师范大学校本大学英语课程主体框架包括大学英语通识必修课和大学英语通识选修课。其中,大学英语通识必修课为不同需求与特点的学生设定了“基础”、“提高”、“发展”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并针对不同目标开设不同课程。张宜教授在报告中着重分享了针对“发展目标”的特色类大学英语课程和针对“基础目标”的艺体类大学英语课程。特色类大学英语课程采用准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实行小班授课,实施导师制,培养语言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艺体类大学英语课程则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理念,采用网络平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性评价与期末口语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有效激发艺体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潜能。张宜教授指出,沈阳师范大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学生出国留学、考研带来了很大帮助,同时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在“外研社杯”大学英语演讲大赛、阅读大赛、写作大赛等各项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教学改革的过程也是教师发展的过程。改革促使教师在科研、教学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张宜教授思路清晰的分享为参会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沈阳师范大学 张宜教授
新时代大学英语学术素养导向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河北经贸大学高霄教授在发言中阐释了新时代大学英语学术素养导向理论体系,并分享了新时代大学英语学术素养导向教学实践。高霄教授指出,大学英语学术素养指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学术能力及情感特质两个维度,而以学术素养培养为导向的“教“与”学“是为践行高等教育要求而展开的素质养成行为及其动态过程。大学英语学术素养导向理论体系包括理论基础(学习中心说、产出导向法及学习共同体等)、教学假设(学术素养后天培养、学术产出驱动、学术输入促成)及实践流程(探索、内化与评估)。理论基础是后两者的理论支撑,教学假设是实践流程的指导思想,实践流程是前两者的落实路径。此体系旨在明确学术素养培养与大学英语课程之间的关系:学术素养培养是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逻辑起点,充分体现课程的高等教育属性;厘清大学英语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类型之间的关系: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均为学术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高霄教授精彩的分享和专业的见解,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创新思路。
河北经贸大学 高霄教授
理工研究型大学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曼君副教授分享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一所理工类研究性大学,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基于这些特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了培养个性化理工人才的目标;因材施教,将学生个人目标与学校办学目标结合在一起。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了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包括:基础阶段英语课程、拓展课程、自由选修课程和特色英语课程。基础英语版块具有夯实基础、分级教学、分课型、错层的特点;拓展版块包括跨文化类、高级技能、专门用途课程;自由选修版块则贯彻大学四年,以减少学生的“语言磨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特色英语课程服务学校“英才教育”的目标,满足英才班国际交流的需求。最后,张曼君副教授针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总结,提出结合本校特色和个人发展,开发个性化的动态模式,以语言应用为导向,关注英语语言的工具性,同时强调语言课程的人文性。张曼君副教授所分享的教学改革为理工类院校的教学发展提供了具体可鉴的方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曼君副教授
新时代艺体英语教学新模式
邯郸学院魏晓红教授分享了邯郸学院艺体英语教学新模式。邯郸学院实行分类教学实践,包括文史类、理科类、社科类、工科类四大类,以及音乐类、体育类、美术类、传媒类四个特殊类。邯郸学院使用《E英语教程》这套教材进行教学。《E英语教程》针对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具有easy,enjoyable,effective的三大特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魏晓红教授从教师发展新要求、课堂教学新方法、学习评价新手段三个方面阐释了新时代艺体英语教学新模式。魏晓红教授指出,教师应该心怀学生、放眼世界;不忘初心、精心设计;与时俱进,掌握信息技术;珍惜当下,学会放弃。在课堂教学新方法层面,魏晓红教授提出基于艺术专业和体育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现状,设立具体的、可测的、可达到的、相关的和有限时间内能完成的“SMART”教学目标,实施 “ SMILE 教学法”,以英语语言运用技能为导向,通过组织诸如做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最后,魏晓红教授分享了学习评价的新手段,提出要改革考核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激发学习动力;细化考核标准,以实现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关注平时管理,以确保有效的学习效果。魏晓红教授的分享为培养艺体类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邯郸学院 魏晓红教授
基于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慕课+ 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
东华理工大学廖华英教授基于两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分享了“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廖教授指出,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英语素质;类别分为语言技能提高类、跨文化交际类和专门用途类。课程建设应坚持多元化、个性化和本土化的原则。教师应先了解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国家发展所需、进行自我分析,进而基于这三者的调研分析结果进行拓展课程设置。廖华英教授同时提出,慕课是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最好的借力手段。东华理工大学开发的《中国文化概况》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在高校中使用广泛。廖教授在报告中以《中国文化概况》为例,分享了“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新模式。这一模式基于教材研发成果,并在不同课程中应用,其严密的实践流程为学生提供了有机结合的线上、线下任务,并明确了教师的重要角色。廖华英教授所分享的教学新模式为拓展类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东华理工大学 廖华英教授
新时代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北京联合大学张殿恩教授分享了新时代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张殿恩教授首先分享了北京联合大学团队多年来研发制作的慕课课程。随后,张殿恩教授从慕课的发展、类型及理念,外语慕课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及慕课范式的构建进行分享。张殿恩教授指出,“线上线下”总体框架由四个部分组成,包括“有效输入”、“人机交互”、“翻转课堂”和“过程考核”四个环节。张殿恩教授指出,有效的语言输入必须建立在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环境和语言交流基础上,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展开,具有开放性与多样性。同时,慕课在人机交互方面应体现精心的设计与布局。翻转课堂的应用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具有重要作用,应该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另外,张殿恩教授指出在考核方面应实行全面考核,实现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的结合。张殿恩教授的分享为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具体可鉴的范例。
北京联合大学 张殿恩教授
基于“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听说教程》为例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赵倩副教授分享了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基于“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经验。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定位为经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旨在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基于大学英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理念,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实施依托“U 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的混合式学习与教学模式的实践,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赵倩副教授分享了在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听说教程》时,利用教材配备的立体化资源和外研社Unipus平台,发挥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教学环节的引导、启发、监控的主导作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让学习在课堂的教学中真正发生,并建立全新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赵倩副教授的分享具体清晰,为与会老师的课堂实践提供了实用的经验。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赵倩副教授
除了与会专家精彩纷呈的分享,现场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环节。在交流环节,主讲专家和与会教师针对语言能力培养与测试关系、内容教学探索、选修课开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教师发展积极性促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交流现场问题应接不暇,专家耐心解答。思想火花的碰撞进一步加深了听众对专题报告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了各院校之间宝贵经验的分享与交流。
万物生长,生机盎然,“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目标与新模式”分论坛亦是勃勃生机。与会专家、教师无私分享各高校大学英语改革的新目标与新模式,听会教师积极交流讨论,获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知。四个多小时的分享虽已落幕,但大学英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已如春日之种子,撒播在万千院校,并终将扎根发芽,形成百花齐放、多元探索的大学英语教学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