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多语言教育新机遇,培养国际化视野新人才——【专题论坛九】新时代高校多语言教育新机遇与课程创新
2018/03/28
2018年3月24日,“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开幕。此次论坛以“新时代、新人才、新方略”为主题,汇集了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的校长、外语教学管理者以及外语教育专家。本次高端论坛议程由15场主旨报告、12场专题论坛及4场主题活动组成,讨论主题紧贴高等教育发展时势且立足高远,内容涵盖多元,为国内各类型高校、各语种专业搭建了有益的学术交流平台、创建了良好的创新发展契机。
24日下午举办的“新时代高校多语言教育新机遇与课程创新”专题论坛由主题发言和圆桌论坛两个环节组成,聚焦新时代多语言教学改革和课程创新。论坛邀请了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浙江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和河北外国语学院的11位多语言教育专家就新时代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和诠释,引起了广泛关注。
“新时代高校多语言教育新机遇与课程创新”专题发言“
新时代高校多语言教育机遇与课程创新”专题发
本次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主任王建斌教授主持。王建斌教授表示,乘着两会召开的东风,本次论坛的举办对于外语教育在新时代、新机遇下如何满足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建斌教授
修刚教授、李运博教授:课程创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现
天津外国语大学 李运博教授
天津外国语大学修刚教授因公务活动缺席会议,由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运博教授代为发言。李运博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作为新“国标”提出的教学内容之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在外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贯穿始终。他结合教学实践举例,提出教师应擅长体会并捕捉细微的文化差异,将跨文化交际内容化为具体的点分布在语言教学的细节中;落实“参与式”、“合作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借助具备一定信息量的案例、课下阅读、影像等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以对语言的兴趣作为强力支撑,提高其分析、思索、实践的主动性;开展“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表明观点、劝说对方、倾听主张等方面的交际意识与技巧。
黄玫教授:高校外语专业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北京外国语大学 黄玫教授
习伟教授:准职业人培养课堂——外语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河北外国语学院 习伟教授
河北外国语学院校长习伟教授以河北外国语学院的教改工作为例,重点介绍了该校独创的“准职业人培养课堂”:它遵循以学生为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教育教学原则,由单一的满堂灌变成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立体课堂,注重提高学生主体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课、校企联合项目、社会活动和灵活多元的测试体制力图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
“面向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本科专业课程发展”圆桌论坛
本次论坛的一大亮点是首次组织了以“面向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本科专业课程发展”为题的圆桌论坛。圆桌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陈多友教授主持,参与讨论的5位嘉宾分别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宁琦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院长许宏教授、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李媛教授、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马建华教授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学院院长肖凌教授。
圆桌论坛进行中
陈多友教授指出,新时代的教育综合改革正面临着众所周知的新挑战,那就是如何将人才从教室带入社会。由此,教学的组织需要密切关注社会潮流,而全球化背景下多项国家战略的发布则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随后,在陈教授主持下,各位嘉宾分享了自己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智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陈多友教授
北京大学宁琦教授对“国际化”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她以新中国奠基人才的外语教育背景为例,将其诠释为一种广远通达的视野和角度,认为“国际化“并不受传统意义的“出国”这一跨越地理界线的行为所限。在当前全国本科外语教育高度同质化的条件下,不同院校培养的学生之间显现出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对于这一矛盾现象,宁琦教授提出应将有益的理念植入教学,并以具有较高专业和人文素养组成的团队与之匹配,以充分发挥先进理念的全方位影响,而不是仅通过量化考核来把人才培养的实效限定在狭隘的层面。
北京大学 宁琦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许宏教授对语言教学方面实务能力的培养发表了见解。许宏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是培养语言相关技能方面必不可少的一环,并以上外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的复语教学、政治、经济、文化等课程以及跨平台选修为例做了详细具体的说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许宏教授
浙江大学李媛教授从我国对联合国的人才输入存在严重的不达标状况为切入点,细致解析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介绍了浙大从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中归纳出的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品格(quality)培养的“KAQ”标准。她对宁琦教授针对“国际化”概念的观点表示赞同,提出国际化视野的形成需要具备可以KAQ标准来衡量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品格方面,应与国家情怀相结合,通过服务贫困、病乱地区等实践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
浙江大学 李媛教授
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马建华教授重点讲述了长春师大的特色复语教育体系的建设历程。她分享了“英语+其他语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发展的经验,提出多语言和英语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应互为依托、相辅相成。马建华教授还介绍道,这种培养模式已取得显著成果,主要体现为学生考研率、就业率和出国率的增加。
长春师范大学 马建华教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肖凌教授代表阿拉伯语专业对阿语发展的状况做了简明介绍。她同样谈及专业语种+其他语种的培养模式,提出两个语种间是否应为对等关系的疑问,由此强调了夯实专业语种基础教学的重要性。此外,肖凌教授援引一项外语专业社会调查的结果,指出就业市场供需双方的突出矛盾在于外语人才的非正式能力(即待人接物方面的能力)通常不符合需求,她以“如何同来自另一文化的客户进行微信交流”为例,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现实视角。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肖凌教授
圆桌论坛进入尾声之际,嘉宾们对外研社组织此次活动的工作表达了谢意,并表示正是由于外研社具备敏锐的时代感知力、适应时代的开拓精神以及默默奉献的实干能力,才使之能够团结全国多语言的外语教育专家,一起积极探索中国多语言外语教育光辉的未来。这些认同之声契合了外研社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培养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型外语人才提供全力支持的努力方向,是我社“传承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之宗旨的最好诠释。
专题论坛发言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