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提高质量是大学的永恒主题
2010/05/11
5月初,长江之滨云集了各国名校掌门。在六朝古都南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迎来了耶鲁、牛津、斯坦福等国外名校与中国著名大学校长,围绕“大学育人”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重大命题展开了讨论。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分别在2002年、2004年和2006年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论坛既是国外校长了解中国大学状况的窗口,也是中国大学掌握国外大学最新信息的平台。今年即将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未来10年教育包括高等教育进行总体规划,其中一个重要思路是,人才正在成为第一资源,而大学的核心使命就是培养时代所需的人才。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提高质量成为大学的中心任务,这也是世界各国大学的永恒主题。
“显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但各国可以互相借鉴。”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哈密尔顿的观点,道出了许多校长的心声。
牛津大学校长哈密尔顿:如何吸引和留住一流师资
牛津大学校长哈密尔顿是美国著名化学家,曾任耶鲁大学教务长。
他说:“在我工作过的每一所大学的校长、教务长还有系主任,他们重要的责任就是要吸引和留住人才。要吸引人才,必须有良好的环境,能够吸引学生和优秀的教职员工来这所学校学习和工作。”哈密尔顿认为,要使他们能够获得研究的经费,要有合理的管理和研究的工作量,还有很好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还要使他们能够开展探索性的研究,来解决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
“人们除了关注待遇以外,更重要的还是他们需要获得激励,一旦我们吸引到了人才,我们就需要去思考一下怎么样帮他们实现自我的发展。”哈密尔顿说,牛津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提供了课程开发的岗位。这个岗位有4年的任期,使那些年轻的教职员工能够发表第一篇论文和出版第一本书。帮助他们出版文章,这对他们发展学术生涯很重要。
“对于博士生、硕士生,要给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以及严格的学术培训。”哈密尔顿介绍说,牛津大学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实习,通过实习评估他们是不是真正有能力,是不是值得选择的人才,并保持我们最高的标准。终身教职这种制度也帮助我们去吸引和留住人才,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领跑者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结合清华大学的办学实践,与大家分享清华大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的思考和探索。
据顾秉林介绍,清华大学实施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由学生自己选择课题,在教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研究,现在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参与了研究训练计划。此外,清华大学的实验室不仅对研究生开放,还对全校的本科生开放,要求本科生来参加实验室的探究工作。
在演讲中,顾秉林特别介绍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清华学堂是清华建校的第一栋建筑,以清华学堂命名的因材施教的培养计划,赋予了它文化和传统的内涵。这个计划首先为有潜质的学生创造一流的条件,并作为一个领跑者在全校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考到清华来的都是创新的学生,为什么你还要挑选一批人来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顾秉林说,我们主要是把他们当作领跑者,在全校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就跟奥运会比赛一样,有领跑者。这个班是动态调整的,适合的学生进来,不适合的也可以退出去,所以领跑者不一定是冠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确实起到引领的作用,把速度和氛围都带起来。
顾秉林说,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分成若干个班,都有著名的学者担任首席教授。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怎样衡量大学的卓越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是一位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他从1977年开始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先后担任过计算机系主任,国学院院长、教务长,从2000年10月开始担任斯坦福大学校长。
汉尼斯演讲的题目为《大学评估和培养卓越》。
如何衡量大学的卓越?汉尼斯说,斯坦福大学用了几个指标:一是教职员工的生产率,包括引文和出版物等。二是研究的影响,好的研究人员会去影响他研究领域的发展。三是奖项和同行的评估。四是学生的质量。五是教学的质量。
在斯坦福大学,每一个学科,每一个课程都会对学生进行调查,会征求学生的反馈意见。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会这么做。汉尼斯说,另外,我们也问过我们的研究生,向他们询问导师给他们的指导和建议。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我们要承认卓越是有限的。”汉尼斯说,某些大学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很完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
“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导者如果有足够的分析能力,有创新能力,有野心的话,我们在将来某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就可以祝贺这些中国的大学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汉尼斯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