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专家多维解读思辨、一线名师真实课堂展现 ——“第四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 精读、写作、口语教学开放周暨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8/10/22
“第四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精读、写作、口语教学开放周暨教学研讨会” 于2018年10月15日至19日成功举办。此次开放周暨研讨会以交流融合语言与知识学习,以能力为导向的英语专业改革经验,探讨重视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与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成果和研究动态为目的,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北京地区高校英语类专业群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举办。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的近200名教师参加了本次开放课堂暨教学研讨会,通过主旨报告、开放课堂、教学研讨、说课评课、集体备课及教学展示等多个环节,就《国标》指导下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技能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作了深入研讨,效果显著。
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赵冬副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张剑院长和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李会钦社长发表致辞。张剑院长指出,本届开放周是历届开放周以来全系列技能课开放、全体技能课教师参与的一届。张教授指出,在过去十年当中,英语专业改革的方向性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具体的理念贯彻到课堂中,这需要全体英语专业教师的共同探讨和努力。李会钦社长则从“目的”这一关键词出发,梳理了本届开放周的整体设计思路,并期冀全体参会教师在本届开放周中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有目的、有目标地参会,从而学有所思,思有所获,获而有所行动。
张剑教授 赵冬副教授 李会钦社长
主旨报告、专题研讨:
对话专家学者,聚焦思辨理念
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英语学院金利民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张虹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伊蕊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鲁新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张莲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李东莹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林岩副教授分别进行发言。
一、教学改革理念与实践篇
为深入探讨《国标》指导下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技能课程改革,孙有中教授、金利民教授及伊蕊博士分别就教学理念、改革路径与具体实践进行了阐述。
孙有中教授
孙有中教授总领性地介绍了跨文化思辨教学的一系列原则。首先,孙教授介绍了思辨英语教学的八项原则,即TERRIFIC:1)目标(target):思辨英语教学应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教学目标;2)探究(inquire):思辨英语教学应提供思辨探究的机会;3)常规(routinize):思辨英语教学应设计典型活动,常规训练高阶思维;4)融合(integrate):思辨英语教学应融合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5)反思(reflect):思辨英语教学应通过反思活动培养元认知能力和自我调节思维的能力;6)合作(cooperate):思辨英语教学应构建合作学习共同体;7)评价(evaluate):思辨英语教学应运用思辨标准评价学习活动;8)激发(fulfill):思辨英语教学应最大限度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和英语专业的人文教育潜能。接下来,孙教授又提出了跨文化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即CREED:思辨(Critiquing)、反省(Reflecting)、探究(Exploring)、共情(Empathizing)和体验(Doing),并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中的活动设计为例,就具体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进行了举例阐释。最后,孙教授鼓励广大教师努力做一名思辨式教师,真正将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与语言能力培养相融合。
金利民教授
金利民教授从“促进交际、思辨和跨文化能力融合发展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专题出发,探讨了北外英语学院改革的原因和具体路径。首先,金教授指出,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接下来,金教授详细阐述了北外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过程:通过三轮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北外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强化学科教育,促进交际、思辨和跨文化能力的融合发展的课程体系;最后,金教授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为例,讲解了如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中体现改革理念。金教授总结道:外语技能是学科学习的基础而非目标,通过英语接受一定的学科训练,这才是外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而在语言教学中,应将交际、思辨、跨文化等通用能力培养融合到外语教学中。
伊蕊博士
伊蕊博士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精读3:社会与个人》为例,具体展示了在精读教学中如何培养思辨能力。伊蕊老师指出,《精读3:社会与个人》的教学宗旨是将社会学知识有机融入精读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协同发展。伊蕊老师从单元教学设计、单元课时安排以及评估方式等不同层面宏观梳理了教学框架,又介绍了用苏格拉底式提问与讨论、小组展示、富有创意的社会学报告等教学方式来训练学生思维,通过Learning Portfolio、难长句分析及语言测试等有效手段来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思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协同发展。
二、课堂观摩与教材使用篇
针对此次开放周的开放课堂观摩环节以及研修教师对教学材料使用的实际需求,张虹副教授和杨鲁新教授就如何有效进行课堂观摩及灵活选择与调整教材内容进行了讲解。
张虹副教授
为使各位参会教师更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观摩,张虹副教授围绕“课堂观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主题,阐述了课堂观摩的定义与必要性,并重点分享了如何进行课堂观摩:课堂观摩的步骤一般包括计划、观摩和反馈三步,课堂观摩可通过结构型、半结构型和开放型等方式展开。最后,张虹副教授特别强调了观摩伦理,以及课堂观摩后的反思和迁移的重要性。
杨鲁新教授
杨鲁新教授细致讲解了如何进行教学评估与教材内容选择。杨教授指出,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当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教师及教学环境等学情进行环境分析,对于学生必学的内容、缺乏的内容和想学的内容进行需求分析,从而在内容与顺序、形式与活动、以及学习检测上建立一定的原则,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这之后,还要对课程进行评估,评估其是否达到既定目标等。杨教授指出,教师应当让教材为自己所用,如可以适当增加或删减内容、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等,同时,也不要单一依赖一本教材,而应当有效结合多部书籍并灵活使用网上资源。
三、教研相长篇
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两方面的共同发展,两场专题报告展示了在教学中可以深入研究,研究反拨教学,从而实现教研相长。
张莲教授 李东莹博士
张莲教授与李东莹博士以精读课教学为例,进行了题为“语言和认知发展中教师支架作用的案例研究: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精读》教学为例”的报告。在报告中,张莲教授和李东莹博士详细介绍了其研究的背景、文献综述、分析研究方法、数据分析与讨论、以及结论与启示。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在对话互动中提供的支架可以调节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协同发展,这为语言课堂中教师支架有效性的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同时,也论证了思辨教学的有效性。
林岩副教授
林岩副教授结合口语课教学,研究了语言模板在英语辩论课中的效果。通过对英语辩论课的课堂观察,林岩副教授提出了“反驳对于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这一问题,详细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语言模板这一解决方案并论证了此方案的效果。研究发现,语言模板可以帮助学生内化课本知识,语言可以用来引导思维,起到“支架”作用。
开放课堂、说课评课:
走进真实课堂,观摩教学设计
开放课堂
在开放课堂环节,北外英语学院开放了本科一、二年级的英语专业精读、口语和写作全部技能系列基础课程的14个班级的51堂真实课堂,相较往年开放周,开放课程更多,课堂观摩也更具完整性,参会教师直观、充分地体验了真实课堂,观摩了教学设计和师生表现。
说课评课
北外英语学院的夏燕、伊蕊、邱枫、马丽媛、邱瑾和张笑一6位教师分别进行了说课,展示了精读、写作和口语课程的课程原则、课时安排、评估方案以及单元样课,并与参会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英语学院周燕教授、金利民教授和杨鲁新教授进行了点评,三位专家指出,几位老师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流程体现了对于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的融合,实现了对于学生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示范了对于语言学习规律的尊重,对于教与学的深层理解;展现了优秀教师应该扮演的引导者、辅助者的能动角色,其形式多样,充满智慧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评估方式等为参会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集体备课、教学展示:
体验学用一体,展示研修成果
为使全体参会教师深入参与交流,秉承“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原则,组委会还安排了集体备课和教学活动展示环节。参会教师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基于《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精读1:语言与文化》、《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写作1:记叙文写作》和《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口语1:文化之桥》的一个单元开展集体备课,围绕课程理念、教学流程、评估手段等方面设计教案,在研讨会上进行教学展示,并与同行评议员以及张莲教授、周燕教授、杨鲁新教授、杨莉芳副教授、龚雁副教授等教学专家进行了充分讨论和提升,共同探讨了思辨教学方法在不同学情中的具体实践。
教学活动展示及点评
最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张莲教授对所有参会教师的投入和付出表示感谢,并对大会进行了总结。张莲教授指出,举办开放周暨教学研讨会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与反思英语教学改革成果,开放周暨教学研讨会得以圆满举办源于诚意和认真的付出,为期五天的开放周虽然已经结束,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之路仍在继续,希望参会的各位教师可以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辨式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点击封面,更多了解《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系列
主旨报告PPT、说课评课PPT、集体备课PPT点击下载
集体备课系列: PPT1 PPT2 PPT3 PPT4 PPT5 PPT6 PPT7 PPT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