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学刊使命,推动实践与创新——【专题论坛二】新时期外语学科的学术创新
2019/03/28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于3月23日在北京隆重召开,第二分论坛“主编论坛”是本次会议的亮点之一,八位外语学术期刊/集刊主编围绕“新时期外语学科的学术创新”这一主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讨。主编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和《现代外语》主编冉永平教授主持,100余位高校外语教师和研究者出席。
北京外国语大学 孙有中教授 《现代外语》主编 冉永平教授
明确学刊使命,指导教育实践
《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以“外语大战略,学术新发展”为题,从国家战略高度解析了外语学科的重要性和学术发展的新见解。他指出,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担当进一步提升,外语和外语教育愈加受到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具有战略发展意义。在信息化、大数据和智能化的今天,语言,包含母语和外语,不仅是沟通的工具和载体,还是扩大眼界、认知世界的帮手,是国家软实力以至国际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他认为,学术园地、学术创新和学术发表三者相互关联,是关于新时期外语学术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学界关注较多、讨论较多的问题。学术园地的有无和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术创新的强弱,学术创新成果也需要在包括国内和国际的学术园地上发表。最后,他站在国内学术发展的角度,主张我国学者的学术创新成果应以先国内后国际、先中文后英文的方式发表,得到了与会学者的赞同。
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克非教授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中国应用语言学(英文)》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以“对提高《外语教育研究前沿》质量的思考”为题,从为谁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三个方面就《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的创办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为《中国外语教育》)创刊十余年来,一直把读者、教育、教学和学生放在中心地位,着重解决外语教育中的真问题、热问题、关键问题。文主编认为,关键问题要有“牵牛鼻子”“纲举目张”“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要孤立地研究某个教学环节,学习者或教师的某个因素,某类语言知识或者某项语言技能;在研究过程中,则要有系统思维和内外融合的视角,既要从外国看中国,也要从中国看外国,并通过经济学和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案例,以及《学记》《张思中与十六字外语教学法》、刘振海“24字整体教学法”等传统的教育理念或方法,提醒我们要充分了解国内优秀的教育理念,进行适合我国国情,解决现实本土问题的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 文秋芳教授
《中国外语》主编、华南农业大学黄国文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语言问题探索中的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他指出,语言学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之分,语言研究有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之分。纵观过去40年国内的语言研究,基本的走势是重心从早期的本体研究到现在的应用研究转移。这种状况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随后,黄教授从外语教师的任务、是否适合做研究、研究视角的选择、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做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语言研究现象与理论的区别和研究训练等8个问题对语言问题研究进行了阐述。最后,黄教授强调,学术期刊须具备时代性、科学性、学术性、前瞻性、引领性、实践性等社会功能。
华南农业大学 黄国文教授
《现代外语》主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冉永平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外语学科发展与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他指出学术期刊是展现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与平台,既能扩展我们的学术视野,也能指导外语学科的诸多决策与实践。学术期刊要发挥引领作用,鼓励外语教师主动了解、学习并有效转化学术期刊刊发的创新成果,不应只重视发表,轻推广;只为评职称,轻价值;只为课题结项,轻应用,否则就是对学术资源和学术成果的一种浪费。随后,冉教授列举了创新成果关注重大问题的案例,如桂诗春先生关于我国外语教育的思考、关于英语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及其评测问题,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和王初明教授的 “续理论”,都是学术成果对外语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大指导作用的例子。冉教授提出,对创新成果的推广及应用不应仅限于学者个人或出版社的参与,外语类协会、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外语教育的管理部门更应发挥组织和引领作用,对创新成果进行系统性的推广和应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冉永平教授
抓住发展机遇,推动学术创新
《中国ESP研究》副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李莉文教授以“新时代的学术期刊:国家需求与学术发展”为题介绍了《中国ESP研究》的创办历程和发展现状。为响应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双万计划”的倡导,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办《中国ESP研究》,顺应了交叉学科融合的趋势,是产学研用结合新实践的具体体现。同时,李教授还分析了ESP的热点研究和不足,认为目前的ESP热点研究主要集中在需求分析、学术英语、商务英语、通用英语、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等,而不足也比较突出,如ESP师资培养跟不上,教学评估有待发展,学习者的研究需要加强等。
北京外国语大学 李莉文教授
《外语电化教学》常务副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加圣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外语学科学术创新——关于融合维度的思考”。胡教授认为,外语作为学科本身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属性,外语学科的学术研究应该了解并遵循这些属性规律,确立自身边界,方能突破概念的模糊化操作,做到名正言顺创新发展。他提出,严格来讲,本科阶段的外语学习尤其是前几年语言基础能力的学习并不能算是外语专业,只有进入硕士、博士研究阶段的语言学、文学专业等才能算是进入了专业学习阶段,语言学、文学、翻译和外语教育,以及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等是系统化的外国语言文学类学科,由此总结了外国语言文学的6个学科属性——科学性、系统独立性、专业复杂性、跨文化性、跨学科性以及信息化特性。基于此,胡教授提出宏观上要关注新技术时代学科整合的几对关系以寻求最佳融合点,如语言形式与内容的融合、语言与风俗文化的融合、语言与信息形态的融合、语言与数理学科的融合、语言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语言处理工具与内容的互化等。
上海外国语大学 胡加圣教授
《外国文学》副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姜红教授以“浅谈《外国文学》的学术创新方略”为题,探讨了什么是创新、期刊如何创新和文学研究的创新。她指出学术创新可以是新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机制,有利于学术发展的创新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创新,文学研究创新需要关注现实问题。姜教授以《外国文学》的栏目创新为例,阐释了学术期刊的创新实践。例如,“理论”栏目中的“西方文论关键词”子栏目就是在改革开放后西方的新理论进入中国初期国内对之盲目使用的背景下产生的,自2002年设置以来备受广大学者欢迎。再如“文化研究”栏目,从2007年设置至今,也获得了良好的反馈。该栏目以文化研究方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评论,把文学放到文化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把文化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是学术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创新的一种体现。最后,姜教授介绍了《外国文学》的选稿原则,强调了来稿必须坚持原创性,具备问题意识。
北京外国语大学 姜红教授
《英语文学研究》副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赵国新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关于创办《英语文学研究》集刊的几点思考”。他通过回顾英语文学研究的传统和现状,讲述了《英语文学研究》创办的初衷。他认为,《英语文学研究》作为新创办的集刊,它的问世契合了英语国际化的现实和读者的需求,与国内现有其他外国文学期刊“合而不同”。合者,均研究外国文学;不同者,它只研究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随后他介绍了该刊的发文要求,欢迎来稿对经典作家和作品进行富有洞见的解读或重新解读,特别是借用20世纪以来的文学和文化理论,发掘出作品的新意,或者回到作品的创作原点,还原历史,为解读作品提供新的考据;也欢迎来稿以新作家或边缘作家为研究对象,增加读者对不熟悉的作家的认知,扩大读者对英语文学范畴的认识,与经典文学形成有益的互动。同时他也强调,《英语文学研究》重视观点和材料的创新性、话题的前沿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 赵国新教授
新时期对外语学科和学术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外语学刊也需要在坚守定位的同时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共建新时期外语学术新园地,为外语学术创新成果提供交流平台,助力中国外语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主编论坛与会专家合影
点击下载专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