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国家战略,培育时代新人 ——【专题论坛一】大学英语专题论坛:服务国家战略的人才培养体系
2022/03/24
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教育工作要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加快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国正面临着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大学英语承担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时代使命和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与会专家合影
专题论坛一是大学英语专题论坛,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主题展开研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扬州大学副校长俞洪亮教授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浙江大学梁君英教授主持本论坛。十一位来自全国不同类型院校的专家学者分享了各院校基于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经验和人才培养成果。
扬州大学 俞洪亮教授
浙江大学 梁君英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教授提出讲好中国的学术故事、增强学生跨学科学术英语能力是新时代外语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分享了本校大学英语跨学科教育模式改革的经验。王教授提到山东师范大学为应对这一挑战,提出了“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外语人才培养理念,推动“跨学科、融学术”的教学内容整合、“分级混科”的教学组织融合与“跨学科项目化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和跨学科思辨能力,为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服务中国学术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山东师范大学 王卓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全国教授深入阐释了大学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与文化使命。刘教授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语境下,大学外语教学应增强学生的国情认知和情感认同,并在普及世界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承担起传播本土智识成果、建构中国形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多元文化使命。刘教授以本校教改为例,展现了外语教育改革深度融合国家意识、文化使命、专业和外语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助力建设“博雅人、双语人、教育人、研究者、国际人”五位一体的外语全人教育模式。
陕西师范大学 刘全国教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蔡圣勤教授分析了当前国家战略对于复合型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需求,指出了当前大学英语必修课时减少与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之间的矛盾。自2019年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课程思政的要求,积极构建“读懂中国”系列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群,在全校所有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设立“国际视野”模块,同步实现课程育人和思政育人,为突破新时代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困境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蔡圣勤教授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霞教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发言。基于未来指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南开大学的跨学科教学团队研发了学科通用O-AMAS有效教学模型。该模型重视学习者的体验维度,强调结果导向的有效教学法,营造了有温度的大学英语课堂,提高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南开大学打造了教育质量提升计划、O-AMAS有效教学者联盟等,探索从自我赋能到团队引领的教学能力提升路径,为大学英语课程再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南开大学 李霞教授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永志教授结合理工科高校的优势特色和特点,分享了以特色化英语校本课程培养复合型时代新人的实践经验。成都理工大学注重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通过“两引进六培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依据学生个体需求构建分层分级教学模式,探索使用产出导向、赋权增能等教学理念,着力打造外语思政课程和和理工特色校本课程,重点建设双学位和辅修专业,为行业特色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经验参考。
成都理工大学 刘永志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纪卫宁教授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课程思政、团队建设等方面介绍了本校对大学英语课程群进行的综合改革与实践,展现了“价值引领、智慧赋能、产出驱动、评价促学、优师保障”五位一体的建设理念(MIPAT)。纪教授提到课程群的改革,成功对接了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人才的培养需求,显著提升了课程的建设质量、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成绩以及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青岛农业大学 纪卫宁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李芝教授以本校大学英语改革的三个阶段为主线,聚焦“如何重构外语类课程体系”和“如何升级教材体系”这两个问题,从大学英语教学理念、课程模块设置、教材建设探索、在线课程和数字教学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分享了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农林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探索经验,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校本特色和国家战略在改革中的引领作用,为多元化多层次的大学英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规划了可行路径。
北京林业大学 李芝教授
华北电力大学高霄教授以“‘双碳’引领的外语人才培养实践路径探究”为题进行发言。紧跟“双碳”国家战略,华北电力大学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基于本校的教学实践,高教授从“双碳”专业人才、“双碳”翻译人才和“双碳”通识人才三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梳理了与其对应的培养模式、课程建构和课堂实践,充分展现了华电外语人对于国家意识、学科交叉和应用理念的重视,为行业特色型院校外语学科的差异发展和特色发展创设了新视角。
华北电力大学 高霄教授
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先荣教授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为高校特色化办学服务,遵循分类卓越办学思想,根据本校特色、专业特色和学生个体需求,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有所侧重。王教授和与会教师分享了安庆师范大学的校本实践,从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能力测试方面对接了当前大学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充分诠释了“分类指导,个性发展,强化能力,突出应用”的改革理念,致力于构建多元课程模式,服务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安庆师范大学 王先荣教授
南宁师范大学蔡焱副教授探讨了如何回应“兴国必先强师”的时代之需,使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服务于培养“一践行三学会”师范类专业人才。她首先指出了新形势下师范类专业应该秉持的核心认证理念——“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并结合本校实践分析了“内外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这一课程体系反向设计路径的可行性,强调了“评价→反馈→改进”这一循环改进过程的必要性,为师范类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见解深刻、实操性强的路线参考。
南宁师范大学 蔡焱副教授
湖南理工学院外语学院副院长邹娟娟教授以本校为例,从改革思路、改革特色和改革效果三个维度分享了新文科背景下培育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实践经验。邹教授提到学院积极转变外语学科观念,强化外语思政功能,构建“跨学科、跨区间、跨领域、跨国界”的跨文化能力实训模型。同时,学院推动搭建“知识+技能”跨文化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圈,打造跨界联动的创新性跨文化社会实践平台。邹教授最后提到此次改革为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和学生竞赛都带来了累累硕果,助力培育具有全球广度、中国深度、人文高度的跨文化交流人才。
湖南理工学院 邹娟娟教授
专题论坛上,十一位发言人为我们呈现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念和人才培养路径,深入论述了大学外语教育应该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心怀两个大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外语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落实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实践改革,培育卓越时代新人,相信大学外语教育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