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文科,建设新外语——【专题论坛三】英语类专业论坛: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学科发展
2022/03/25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发展文科教育的必然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文科建设正当其时。广大院校外语学科应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立足新文科,建设新外语,推动外语学科教育新发展。
与会专家合影
专题论坛三聚焦“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学科发展”,10位专家与线上外语界同仁共享院校新文科建设思路与实践,共商外语学科发展大计。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良功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张剑教授担任论坛主持人。
华中师范大学 罗良功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剑教授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朱刚教授重点介绍了兰州大学外语专业新文科建设的思路与实践。面对国家与地方发展需求,兰州大学主动承担任务,建设“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外语专业小语种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项目,该项目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引,搭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实现了以俄语为起点,逐步融入法语、德语、日语、英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以外语专业为基础,适当融入信息、舆情、历史、民族、国情等内容。
兰州大学 朱刚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徐志英教授以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为例,探讨了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守正与创新。徐教授指出,英语专业应立足人文学科本位,并在综合性、跨学科性、时代性方面进行创新。在课程设置上,英语专业应加强人文通识教育课程和系统的人文专业教育课程建设。通过跨系、跨学科选修人文科学课程,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博通人才,以主动适应新文科建设对外语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云南大学 徐志英教授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项成东教授重点介绍了新文科背景下一流翻译专业的内涵发展和建设思路。项教授指出,翻译专业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形势和行业发展需求,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既要体现地方区域特色,又要对接语言服务市场需求;课程设置应考虑区域特色,形成校本特色课程;应重视课程思政教育,开展政治文化翻译、中央文献翻译、典籍翻译等翻译实践;并积极加强教材建设,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翻译专业建设实现转型升级,满足语言服务市场需求以及国家语言战略需求。
天津外国语大学 项成东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欣教授基于本校实践探讨了新时代外语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通过博雅教育和优创教育两种育人途径,实现育人目标升级转型;通过创建GIDE(Guiding-Infiltration-Deepening-Expanding)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设置优化转型;通过打通第一课堂(课程教育)、第二课堂(创新实践)和第三课堂(数字人文空间),实现育人途径多样化转型。将素质教育、德育教育、能力教育三个培养目标贯穿于整体教育过程,真正培养外语类拔尖创新人才。
四川大学 王欣教授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莫再树教授重点介绍了语言智能新文科英语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莫教授指出,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发展应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语言智能方向已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领域。基于此,湖南大学开设“英语专业语言智能”实验班,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遵循文理交融、整合发展的新文科建设思路,从而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实现语言专业与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互补,培养融人文性、科学性于一体的英语专业语言智能人才。
湖南大学 莫再树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刘芹教授结合本校实践经验,探讨了新文科背景下理工类院校外语学科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的理工科优势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国际商务元素,搭建英语(科技翻译)专业课程体系和英语(中美合作)专业课程体系,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组建编译工作室、成立多语种翻译实践基地等措施,提升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上海理工大学 刘芹教授
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卢国荣教授结合本校实践经验,分享了新文科背景下民族高校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注重跨学科协同建设;深化专业和课程综合改革,加强跨文化意识与思辨能力培养;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和实践创新能力。这一系列育人举措培养了学生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做英语教育的理想信念和教育情怀,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外传播能力,促进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
内蒙古民族大学 卢国荣教授
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浩勇教授重点介绍了本校外语专业建设的目标、路径、成效和前景。王教授指出,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以新文科建设为抓手,依托学校农科办学优势,以“入学科主流,强自身特色”为目标,通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形式载体、强化价值引领载体、突出农业科学特色、深化实践教学体系等多维路径,形成了“外语+农业”“外语+思政”“外语+实践”的鲜明特色。这一系列改革与实践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外语专业提供了有益借鉴。
河北农业大学 王浩勇教授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淑华教授重点介绍了本校“外语+X”应用型人才融通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学院立足于建设好外语专业学科本体,在培养过程中突出“X”:在培养目标上,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外语+知识+能力+素质”四维度融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着力建设学养深厚、师德高尚、育人水平高超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将内容设置、“两性一度”、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进行有效融通;在培养路径上,实现“四联动”协同育人;在保障体系上,完善内外双循环评价反馈与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
吉林师范大学 李淑华教授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孝荣教授围绕英语专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专业建设的策略以及教师发展路径进行了分享。张教授指出,外语专业建设需要实现人文回归,注重人文性和专业性,提升学生的语言学、文学、翻译学、跨文化知识和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基于此,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专业建设上注重“练内功、创特色、强外联”,在教师发展上注重强化专业能力,从而彰显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意义和专业价值。
安徽师范大学 张孝荣教授
专题论坛话题聚焦、特色鲜明,为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学科发展提供了探索方向与实践路径。我们希冀,全国各院校外语专业守正创新,特色发展,走深走实,行稳致远,为推动我国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谱写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新篇章,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新型外语人才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