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坛六 | 多语种教育论坛: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2/03/26
2022年3月19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联合主办,浙江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协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开幕。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理解中国,沟通世界”,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全国多所高校组织外语院系教师集体观看,数十万外语教育同仁在云端相聚,共探百年变局下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展新思路,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下中国高等外语教育新境界。
2022年,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历程,中国人民正以坚定自信的步伐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立足当代中国,面对世界变局,中国高等教育急需回应新要求、把握新机遇、开启新格局。19日下午,“多语种教育分论坛: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拉开帷幕。论坛邀请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外国语大学修刚教授,西班牙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常福良教授,阿拉伯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语言大学罗林教授,俄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黄玫教授,法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刘云虹教授,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程彤教授,德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吴江教授与会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苏莹莹教授受邀主持。
天津外国语大学 修刚教授
天津外国语大学修刚教授以《如何实现生动鲜活的外语课程思政》为题进行了分享。他结合了近两年面向高校日语专业教师举办的外研社多语种“教学之星”大赛、课程思政大赛中教师们的参赛情况,肯定了老师们的成绩、总结过程中的亮点,也分析了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几点误区,充分表达课程思政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他提出外语思政教育除了要保证高度与深度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教学途径保持思政教育的鲜度与自然度,用“设计有痕迹,教学无痕迹”的教学方法实现生动鲜活的外语课程思政。最后,修刚教授从六个角度全面阐述了培养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是思政与外语教学结合的有效方法,始终保持外语教育思政的鲜活、生动,才能真正实现外语教育中的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实现“术业”与“树人”的有机结合。
北京外国语大学 常福良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常福良教授以《课程思政,以例服人》为题分享了西班牙语专业的课程思政的情况。他谈及自古以来中国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并从立德树人的高度,结合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强调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提出课程思政效果如何,其关键在于教师。在分析课程思政采用“范例教学法”的基础上,阐释了开展课程思政最科学有效的方法是灵活运用示例。最后,他以西班牙语专业教师在听、说、读、写、译各类专业课程中如何运用示例、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和教育资源等案例,展示了西班牙语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
北京语言大学 罗林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罗林教授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好新时代的阿语课程思政》为题进行了分享。他通过数据全面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阿拉伯语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重点分析了全国高校阿拉伯语专业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建设目的、建设方案和建设方法,并在实操层面结合听力、阅读、翻译三个课型进行了分享,总结出阿拉伯语课程思政具有因势利导、难易适中、多管齐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四个特点,同时指出了教师的育德能力至关重要,教师要把“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能力。教师通过教学,要使学生领会并掌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相关理念的阿拉伯语准确表述,努力提升学生的阿拉伯语水平,为向阿拉伯语受众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京外国语大学 黄玫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黄玫教授以《俄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为题,分享了近五年俄语专业在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俄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指导下,课程思政教学方面所做出的探索、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她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学校俄语专业思政教学探索和实践为例,围绕全面提高俄语人才培养能力和俄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两个核心,探讨了如何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有效的措施,纵深推动俄语专业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和高水平俄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南京大学 刘云虹教授
南京大学刘云虹教授分享的题目是《价值指引与能力培养——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她谈到新时代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的使命越来越迫切,翻译工作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跨文化交流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构建力量,翻译人才培养需要以翻译价值观为指引,在语言能力、翻译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培养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翻译历史发展观与正确的语言文化立场,同时重点介绍了基于翻译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构建的基础语言能力、文本选择与传播能力、跨文化能力的“三层次”能力综合培养体系。最后她以南京大学法语专业“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为例,阐述如何融价值指引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培养新时代优秀的翻译人才。
上海外国语大学 程彤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程彤教授分享的题目是《非通用语种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时代意义和实现路径——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他从时代要求、专家解析、学校贯彻、一线落实四个方面,阐述了非通用语种专业课程思政的时代意义和实现路径。他强调,在当前百年未遇的变局中,“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时代大背景下,外语学科肩负“讲述中国故事”的光荣使命。他谈到高校有效实施和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要在制度建设和课程建设两个方面、师资培育和教学评价两大保障入手,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实践,以打造符合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思政体系。他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列举了基础语音、视听说、精读、泛读、翻译(口笔译)等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例子,为与会老师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法。
北京外国语大学 吴江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吴江教授分享的题目是《德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她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为例,阐释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维度,并借鉴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劝说理论,从诉诸个性即言之有物、诉诸感性即动之以情、诉诸理性即晓之以理三大方面,介绍了北外德语学院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生动详实的例子和故事,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吴江教授强调,无论哪种路径,课程思政都是一场师生的双向奔赴,其教学设计尤其需要在“思”字上下功夫:提升学生的思辨力,通过学科互鉴激发学生的“愤”与“悱”;提升教师的思考力,通过教学反思激发教师的“启”与“发”;最终实现以“课”建“程”,以“程”启“思”,以“思”促“政”。
北京外国语大学 苏莹莹教授
主持人苏莹莹教授进行了分论坛总结,她谈到七位发言专家以不同专业学科的具体案例为切入点,分析了新时期背景下国内外形势以及教育发展趋势,阐释了多语种专业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现状,并且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实践思路、方法,未来希望中国外语教育界一起努力,把握发展大势,凝聚改革共识,展望前行方向,推动中国高等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在全国多语种教育同仁们的积极互动、感谢声中,多语种教育论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