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宏晨副教授关于英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的阐述
2011/08/24
过去自我、当前自我与可能自我的相互作用
——许宏晨副教授关于英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的阐述
![]() |
8月24日是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召开的第一天,当天下午,各个分会场进行了多个研究方向的工作坊和论文宣读。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心副教授许宏晨介绍了他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论文《英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基于中国大学生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首先,许宏晨老师回顾了从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第二语言习得动机研究以及综合方法的研究趋势,重点介绍了21世纪以来D?rnyei教授通过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综合研究的方法。
许老师认为D?rnyei教授构建的模型是二语习得动机研究的一项进步,但认为构建的多自我系统存在社会文化方面的缺陷,其模型中二语学习经历这一因素包含的影响因素过多,过于宽泛,导致无法对动机机制进行研究。而在社会心理学方面,其内部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之间的关系不清晰,当前自我被忽略。
接下来,许老师引入了当前自我概念,即学习者对当前学习的自我评价。他介绍了自己的实验过程,从中国7个主要地理区域的11所大学的本科生中抽取825个样本,进行作文筛选、问卷调查,并与其他国家样本相对比,通过T检验和One-way ANOVA检验,证明了该模型可以被建立。
许老师提出,第二语言习得动机系统应由过去自我、当前自我和可能自我构成,其中过去自我与可能自我、当前自我与可能自我之间存在直接联系,而过去与当前自我又有着间接联系。实验证明,整个系统可以解释41%的语言习得动机的不同。当前自我和可能自我可以共同转化为现实自我。
最后许老师表示该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只能研究有意识的自我对学习的影响,而无法涉及无意识自我的影响,其研究方法主要是数据统计,缺少综合方法,因此今后还要进一步采用综合方法改进二语习得动机自我系统的研究。
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英语学习当前自我,并验证了其在动机自我系统中的重要中介作用,从而弥补了D?rnyei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忽略当前自我的不足。本文在研究方法方面将结构方程模型稳定性检验和模型比较技术引入到动机和自我认同的关系研究当中,还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合起来判断模型优劣,增加了统计检验的效度和理论模型的可信度。
出席的学者们对许宏晨副教授的研究表现出浓厚兴趣,并提出社会心理学相关问题,会场学术气氛浓厚。许老师表示此项研究还需进一步改进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