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真实交流,打破“两极”观念的应用民俗语言学
2011/08/29
8月25日,第16届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进入第二天。早上8点30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逸夫楼分会场,举行了一场题为“Applied folk linguistics: Non-linguists’ ideas about language”的研究网络专题研讨。
所谓应用民俗语言学,从广义上讲,是指没有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即所谓“外行人”对语言(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认识。虽然在传统意义上来说,民俗语言学被认定是一门水平较低,认知较浅,相对“业余”的研究,但是此次研讨的专家们却认为,事实上,民俗语言学的研究意义深远,对整个应用语言学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并且应该成为应用语言学今后研究的大方向之一。
此次参与研讨的专家均为国际应用语言学学会于2008年下设的“民俗语言学”研究网络(ReN)的成员,而此次也是应用民俗语言学作为专题研讨第二次在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上亮相。会场发言的嘉宾分别是:来自奥地利维也纳经济与商业大学的Martin Stegu教授、来自德国锡根大学的Antje Wilton教授、来自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Dennis Preston教授、以及来自美国基石大学的Michael Pasquale教授。
Antje Wilton教授以主持人的身份首先发言,简单介绍了应用民俗语言学的研究网络专题和现状。接下来,Martin Stegu教授重点阐述了民俗语言学在应用语言学背景下的地位和意义。二者虽然不是同一个层面的学科,但其契合点在于都重点关注了语言在真实生活中的交流沟通作用。而民俗语言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将语言应用的研究焦点,投射到了“外行人”的身上——通过研究他们对语言的看法和态度,结合应用语言学中其他相关概念,从而对整个应用语言学起到推动的作用。
Stegu教授同时也指出,谈到民俗语言学,就不能不谈民俗语言学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否能够得到认可的问题。以“外行人”的看法作为研究主题是否可信,从中得出的结论又是否能与“科学研究”的结果分庭抗礼,这都是目前民俗语言学所面临的质问。对此,Stegu教授指出,每论及研究,传统的科学方法与民众方法、“外行人”与科学家的两极化分法都不能涵盖一项研究的全部主体。因此对“外行人”的研究并不存在不可信不可靠的问题,专业水平低于科学家的行业专家、研究根基不及语言学家的语言教师等都在语言的研究与应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中间人”角色。因此,Stegu教授主张,在研究语言时,不要把“民众的看法”和“科学研究的看法”视作两极,而是要相辅相成。
Dennis Preston教授主要是向与会者介绍了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且用他机智幽默的语言把相当艰深的概念剖析得十分透彻。他归纳出了民俗语言学常见的四种研究方法,并逐一进行了介绍:传统方法(traditional techniques)是从文化、民族志的角度探讨民众心目中的语言;操作性方法(operational techniques)是让民众根据既定的标准或要求,来描述他们对不同地区的语言(或“方言”)的看法;实验性方法(experimental techniques)是让民众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去发现和界定对语言的认知;话语性方法(discoursal techniques)是根据人们在对话之中不经意表露出的特定字眼所包含的语言学含义来研究人们的语言心理。
最后发言的Michael Pasquale教授专攻的课题是民俗语言学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这个内容也是在场专家关注的焦点。Pasquale教授认为,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为:定量研究、话语框架和认知方法。而这三种方法本身并无孰优孰略,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间段发展而来,但三者在当今民俗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的研究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民俗语言学研究网络的这一项目打破了传统观念和理论,别具新颖性和实用性,而且对二语习得的研究和语言学自身的发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一直吸引着世界语言学专家的关注。此次研讨,也是他们继成立研究小组以来最重大的一次成果展示。
大会持续了三个小时,其间会场讨论气氛热烈,与会专家也相当积极地投入到了研讨中去,结合自身研究实际,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启发性的问题。而主持研讨的教授们也耐心认真地结合历史、案例、未来发展趋势等多方因素对问题给予了回答。
在大会的尾声,Stegu教授也表达了他对应用民俗语言学未来发展的看法,他说:“如何改变大众对语言学的普遍(有一定偏差)的认知是应用语言学家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努力发展的方向。只有大众对应用语言学的认知普遍有了提高,语言学才能真的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