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暑期研修|探索语言研究新方法 共谋教师发展新路径——记“语言学研究:理论、实验和应用的路径与方法”研修班
2023/08/02
疾风骤雨,不误研修。7月30—31日,外研社2023年暑期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第六期——语言学研究:理论、实验和应用的路径与方法研修班在北京举办。本期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吉林大学姜峰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天伟教授担任主讲专家,与来自全国高校370余位参班教师共同探讨英汉语言对比、认知语言学和学术话语研究相关话题,帮助外语教师和研究者夯实语言学理论基础,拓展研究视野,突破发展瓶颈,提升科研素养。
研修会场
深度解析语言研究 引领外语教育创新思维
研修伊始,王文斌教授回应了本次研修主题“强国、强教、强师”,分析目前外语教育和外语教师自身发展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和困境,并紧扣发言主题“语言研究应预防语言本体研究空心化——以视角化研究为例”阐述了何谓视角化、视角化产生的缘由以及视角化的不同语义构建效应。王教授认为,客观世界具有多维性,人类认知客观世界具有主体性,由此不可避免地产生主观性,做研究应多角度地审视和考量问题,不能执泥于某一独家理论和方法,应兼容并蓄、弹性灵活。他在结合语言学与外语教育教学时指出,外语教师应夯实语言内功,根据实际的教育教学对象、内容和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因材施教,采用有效的理念和方法开展外语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王教授特别强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化,对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思维的研究,也不能脱离语言的文化性和民族性。此外,拓宽语言的外延研究固然重要,但对于语言的音、形、义的语言本体研究也极为重要,这对外语教育教学研究能起到基础性作用。
从大学课堂的英汉互译实例切入,王教授结合我国英、汉语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实际情况指出,英语教育教学需标本兼治,并结合“天演论”“物竞天择”以及自己的学习经历等阐述了英汉对比研究的理论与现实价值。王教授指出,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理论灵活独到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及自身的语言修养中,而且首先需要吃透理论,并精准解读和使用学科术语的基本概念,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专业素养;其次,可以通过讲授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等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如盐入水,润物无声;最后,王教授建议外语教师要通过广泛阅读加强母语修炼,采撷古人智慧,提升自身的母语水平。由此可见,英汉对比研究对于我国学界的英语研究和汉语研究、英语教育教学、思政育人、对外汉语教学以及中华文化走出去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王教授还通过分析ChatGPT翻译的句子进一步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外语教育具有很大冲击。促进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教育教学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已成为外语教育教学的时代新需求。他肯定了人工智能在外语教育教学中的使用,同时提醒,在借用智慧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理性思考,关注人的智慧和人工智能智慧的本质性区别;在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其前提是教师本身需要具备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文斌教授
解析批评认知语言学 共探学术研究新领域
张辉教授从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出发,提出认知语言学是一种事业和主张,而非单一的理论,是当代语言学各种发展趋势的集大成者,多样性正是其活力所在。近几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已发展成为一个跨学科的、采用多元方法研究的综合理论框架。张教授重点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指出汇流证据也是视角化研究的一种表现,可用不同的语言研究视角和方法去验证、修正语言的研究理论。然后,张教授用丰富的图例和数据详细展示了神经语言学的ERP(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实验方法和特点。根据概念整合理论的观点所设计的ERP实验结果表明,字面语言和隐喻语言有共同的加工机制;相反,与等值假说相矛盾,说明加工隐喻语言比加工字面语言需要更多的努力。
随后,张教授以批评认知语言学为主线,指出识解是认知语言研究的基础,并详细解析了批评认知语言学的概念、特点、目标及任务,即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思考话语分析。张教授从隐喻、转喻与批评话语研究,心理空间、话语空间与趋近化理论,认知语言学的批评话语分析等角度厘清了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脉络,并引述了Hart定量研究的经典案例,表示这一研究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批评话语分析框架。接下来,张教授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介绍了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最后,张教授讲解了心理学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分析,以此强调认知语言学在实证研究领域的立足点,进一步解释了认知语言学的作用与意义,揭示了认知语言学在未来研究中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南京师范大学 张辉教授
深层剖析学术话语 积极发展教研能力
姜峰教授在解析学术话语的过程中,首先点明了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学术话语不仅与日常教学密切相关、在教学环境下产生意义,而且学术话语研究是实证研究,可操作性强、易上手,更是在“中国学术走出去”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可帮助构建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此外,学术话语是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一种取向,突出目标话语共同体,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体裁与修辞意识,使其了解交际目的和学科文化,以更好地加入目标共同体,构建学术身份。
接着,姜教授讲解了学术英语话语中的修辞资源元话语。他指出,元话语分为引导类和交互类,可以借助工具使用质性和量化方法对元话语进行分析,并详细阐述了元话语如何帮助语篇实现人际互动,实现人际意义。然后,姜教授通过文本案例分析了元话语研究的应用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他通过梳理不同学科的元话语的使用,总结了各学科特有的话语方式和体裁倾向,并以学术写作教学为例,指出教师可以将语言使用与语境的关系研究应用到语言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提升学生的话语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其在了解交际目的和学科文化同时,抓住基础理论、创新课题研究,以教启研、以研促教,实现教研相长。
姜教授还结合大量翔实的例证,介绍了学术话语的语料选取、分析路径与阐释范畴,强调了语料库在语言教育教学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姜教授展示了通用语料库、专门语料库等多种语料库的特点及优势,并鼓励参班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教学实际自建语料库,以拓宽研究思路。姜教授进一步指出,学术话语具有概念、人际和篇章功能,可以从词汇、句式和语篇等不同视角和层面进行分析。此外,姜教授提醒各位教师一定要立足教学实践,从日常教学中深挖选题并展开研究,从而反哺语言教学,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吉林大学 姜峰教授
专注认知社会语言学 拓新理论研究思考
张天伟教授的报告专注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他首先分别梳理了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背景、理论假设、主要研究视角和基本问题,进一步指出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从认知角度进行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其研究核心为语言变异问题,包括语言变体、语言文化模型、相关语言政策等,研究者应该注意语言接触研究、跨语言以及类型学研究等。此外,张教授还带领大家回顾了社会语言学的三次浪潮及其优点和问题,再次强调理论研究应以问题为导向,要解决实际问题。
随后,张教授结合丰富的研究案例,结合不同文献从各个角度阐释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路径与个案研究,并着重介绍了民族志和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及质性和量性的方法论,指出研究要具有可量化、解释性、代表性、事实性等原则,应脚落实地,避免空谈。在选题挖掘方面,张教授详细展示了如何将认知社会语言学理论运用于语言现象分析,并提供了具体可操的科研范例,希望启发广大外语教师的选题思路。
最后,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张教授介绍了语言景观研究理论的主要功能、研究视角、最新进展和研究方法,并展示了诸如冬奥语言景观等大量实例。张教授指出,语言景观是大家身边喜闻乐见的语言现象,希望各位参班教师能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做个有心的研究者,更希冀参班教师能以此为契机开启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探索。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天伟教授
本期研修班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孔乃卓主持。孔乃卓老师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因此,广大外语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回应时代号召,立足高等外语教育战略需求,研判高校外语教师发展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强国建设新征程。希望各位参班教师能秉持共同的职业信仰和愿景,共话新时代外语教学研究新使命,探索外语教改全新路径,生发外语教学创新思想。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 孔乃卓
经过连续两天紧张而充实的研修课程,四位专家从多角度深入解析了语言学研究,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崭新的观点和视角。参与研修的教师们认真学习、积极互动,并用心撰写了反思日志。他们在研修中增强了对英汉语言对比、认知语言学和学术话语研究的理解的同时,延展了教学和研究思路。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希望教师们通过本次研修,拓宽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笃行致远,教研相长。强师,推动个人发展;强教,提高教研能力;强国,铸就复兴伟业。
反思日志摘录
乐思奖
相关资讯
研修一览 | 外研社2023年暑期&秋季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回放进行中 | 外语教学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方法与报告撰写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