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所高校共研讨本科教改:应大力发展通识教育
2008/05/14
5月11日,由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发起举办的“面对时代挑战的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大学通识教育论坛”在复旦大学隆重开幕。
来自大陆和香港地区46所高校的校长和知名学者对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如何发挥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如何理解大学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进行了交流,并共同呼吁,我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应当在本科教育阶段大力发展通识教育,并以此作为发展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助推器。
人才培养职业化要警惕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认为,现在整个社会带有普遍的功利的心理,对人文精神和生活的意义漠视,这样的社会背景深刻地影响着青年的成长,也全面渗透到了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学自觉不自觉地就跟着市场走,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更多的是和职业、收益联系在一起,使得我们现在不少大学的专业都是围绕着市场的需要而设置,学生的课程,学生对课程的选择,紧紧地跟职业的需求联系起来,使我们的教学成为知识叠加和技能的操练,而忽视了品性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事实上,这样的教育是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
香港中文大学大学通识教育主任金耀基教授认为,虽然现代大学除了文理之外,还有社会科学,还有教育、商业等专业化的学科,但是专业化不等于职业化。在不少大学里,职业化变成了一个主要的行为,大家都要考虑培养的人是否适合职业的需求。而职业化的教育背离了通识教育的目标。
通识教育课程不能赶时髦
“大学的功能除了创新以外,还有传承,而且通识教育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承”,在昨天的论坛上,不少校长们都表示,一些高校在长期忽视创新后,现在创新提得多了,但是如何传承却又有所偏废,其实创新和传承是大学的两个不可偏废的功能。
香港大学教授甘阳说:“只有在文化深厚的土壤里,天才才有可能爆发。”他认为,通识教育主要就是承担传承功能,保证千百年来的文明不断裂、且亘古常新。通识教育课程中没有时髦的东西,没有那些尚未经过时间的积淀的内容。芝加哥大学就明确规定,凡是活着的人的言论不能放到通识教育课程里。甘阳教授近年来先后为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开设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关的课程,每学期有一半的学生中途退课,但他们仍然来听课,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完成阅读和讨论要求。他说,这些实验课程所提要求仅仅相当于欧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最低水平,如果连最低要求都无法达到,推行通识教育则将成为一句空话。
而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教授称,现在大学生读书时对于民族的优秀书籍不可能再进行一字一词地推敲了,而是像“吃快餐”一样,更不用说一辈子精读几本精品书了,而学生也因此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批判的精神,缺乏独立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最需要改变教师的观念
许智宏教授称,实行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教师的观念,不少老师认为,育人是团委、学工部的事,而教师的事是教书,其实这种割裂极不利于通识教育理念的贯彻。改变这个情况,是每个教育者,必须认识到通过我的教育,通过我的课程的教育,具体的在这个过程中来培养人。
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老师,现在北大的很多同学都在反映,接触教师的机会不够,通识教育必须要改变这种状况,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来接触同学,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感染同学。国内最好的一批大学教师非常的忙。如何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潜心教育,这个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育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才是通识教育。
而金耀基教授认为,现在在不少研究型大学里,德育课如何受到学生的重视也很重要。哈佛大学的校长曾说过,即使是打球也有一种道德秩序在起作用,而早年的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则把德育教育放在美育课程中,因为非常美好的东西中是不会有不道德的。金耀基认为这可以给现代高校的德育教育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