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 《文化唯物主义》
2020/01/15
在文学批评领域,二十世纪可以说是理论的世纪。其中,形式主义成为现代文论的主流,也促成了文学批评从外部到内部的转向。文化唯物主义崛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盛于九十年代,它将文本之外的社会历史因素重新引入文学批评,同时将其与细读式分析相结合。
文化唯物主义批评着重在文本中寻找颠覆性因素,即其中隐含的与主导意识形态相对立的内容;“历史的意识、文本的细读和理论的辨析”可以看作是文化唯物主义批评家的标配。本书所选的三个经典研究案例主要关注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戏剧,原创批评案例部分则侧重探讨英国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因为在这两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社会矛盾已经出现,社会变革已在酝酿。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唯物主义批评对文本的细致探察与理论辨析,对社会现实的殷切关怀与尖锐批判。
作者:赵国新、袁方
ISBN:978-7-5213-1372-7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定价:51.90元
内 容 介 绍
《文化唯物主义》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如下:“思想渊源与历史”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文化唯物主义批评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着重探讨了它和细绎派批评、历史主义批评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比较分析了它和美国的新历史主义批评之间的异同;“文化唯物主义批评(一):艾伦·辛菲尔德”和“文化唯物主义批评(二):乔纳森·多利莫尔”这两部分分别阐述了英国文化唯物主义的两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在文艺复兴文学和莎士比亚研究领域内的批评建树,并以他们的实际研究为案例,展示了他们具体的批评手法;“《芭巴拉少校》的文化唯物主义分析”这一部分,以萧伯纳的名剧为研究对象,运用唯物主义常用的批评策略,发掘出剧中的颠覆性因素,揭示出文本的内在矛盾,并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解释其成因;“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艰难时世》”这一部分,探讨了这部名著与功利主义的复杂关系,反驳了一些研究者对它的误读,发掘出文本中不易为人觉察的矛盾,揭示出这些颠覆性因素最终如何遭到遏制。
内 容 框 架
第一章 思想渊源与历史
1.1 英国新左派
1.2 从历史主义到西方马克思主义
1.3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唯物主义
第二章 文化唯物主义批评(一):艾伦·辛菲尔德
2.1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及莎士比亚研究
2.2 文化唯物主义研究的转向
2.3 批评案例(一)
2.4 批评案例(二)
第三章 文化唯物主义批评(二):乔纳森·多利莫尔
3.1 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与同性恋研究
3.2 批评案例(三)
第四章 《芭巴拉少校》的文化唯物主义分析
4.1 主题与内在矛盾
4.2 安德谢夫的原型与形象
4.3 英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4.4 英国工业资本主义衰落的文化起因说
第五章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艰难时世》
5.1 工业小说中的异类
5.2 边沁式功利主义与《艰难时世》
5.3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与功利主义
5.4 文本内部的三对矛盾
结语
编辑推荐
文化唯物主义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极盛于九十年代,在时下的文学研究中仍有巨大影响。它在文艺复兴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建树颇丰,特别是在莎士比亚研究领域,已占据重要地位。文化唯物主义是对三种文学批评方法——细绎派批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批评以及历史主义批评的有限继承和部分否定,与此同时,它还吸收了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理论、路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以及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等思想。
本书首先阐述了文化唯物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发掘其理论渊源,比较了它与新历史主义之间的异同;接着探讨了文化唯物主义的两位代表人物——艾伦·辛菲尔德和乔纳森·多利莫尔——的批评建树,并展示其具体的批评手法;最后分别利用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策略对萧伯纳的《芭巴拉少校》和狄更斯的《艰难时世》进行剖析,以例详说其应用方式。
购书方式
1. 复制₳sNss1YlCQKU₳,打开手机淘宝即可购买
2. 在浏览器中打开以下链接购买:
https://m.tb.cn/h.Va2F630?sm=3a7fbf
小贴士:点击公众号下方菜单栏“学术资源”——“电子书架”,即可免费查看本书样章!
“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介绍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信息技术发展、语言产业繁荣与教育领域改革等对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和外语学科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有力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学术出版。为梳理学科发展脉络,展现前沿研究成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汇聚国内外语学界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精心策划了“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
“文库”各册围绕外语学科重要领域某一核心话题,深入探讨该话题在国内外的研究脉络,梳理主要概念、理论与方法,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文库”具有学术性、体系性、前沿性和引领性,既有全面的宏观视野,又有深入、细致的分析,能够为外语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教师及研究者提供有益参考,也能够为我国外语学科研究的创新发展与成果传播作出积极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