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2021/02/07
本期目录
本期摘要
题元分配一致性假设:质疑与反思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陈哲
南京大学/[美]威斯康星大学 李亚非
提要:题元分配一致性假设不但在句法理论的演变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其核心思想在当前的句法分析中也很重要。本文通过来自四种语言(汉语、英语、阿拉伯语、莫霍克语)的语料所组成的综合性论据,指出该假设存在两个根本性问题:1)它在当代句法理论中不但不必要而且会造成冗余;2)无法解释许多跨语言现象。结论是:根据该假设将语言中的词分解成更小句法成分的操作,虽是当前句法及句法-词法界面分析的主流,但研究者应对此持更加审慎的态度,是否分解应基于具体语料并进行严格论证。
关键词:题元分配一致性假设、句法构词、词库构词、核心词移位
英汉时间性与语法标记的关联模式
湖南大学/湖南城市学院 欧亚美
湖南大学 刘正光
提要:本文通过考察英、汉语时间性与时间性语法标记的内在关系,探讨人类认知与语言所具有的内在一致性。考察发现,本质上,英、汉语都遵循共同的原则:都有一个现在时间的零标记模式,一个强制性标记模式(英语是过去时,汉语是将来时);都有一个二者皆可模式(英语是将来时,汉语是过去时)。其根本差别在于各自起点不同。英语以强时间性强制性配置为起点,随着句子时间性减弱,标记越来越少;而汉语是从弱时间性和零标记开始,随着句子的时间性增强,标记越来越多。二者本质上是殊途同归。时间性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相互作用决定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必定首先遵循共同的基本原则,其次才体现出各自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时间性、语法标记、关联模式
英语动-品型复合名词的历时和认知解析
哈尔滨工程大学 董晓明
北京外国语大学 林正军
东北师范大学 张 慧
提要:由动词和小品词组成的动-品型复合名词在英语中俯拾皆是。本研究首先从语言的体认性和认知的经济性阐释动-品型复合名词产生的理据,然后从历时和认知的视角系统探索这一类名词的形成在形式和意义上所遵循的识解机制。研究发现:1)形式上,动-品型复合名词是短语动词名词化的产物,二者之间存在语法隐喻关系,短语动词通过类的转移转化为动-品型复合名词,在具体的使用中类的转移直接引起表达式级阶的转移;2)意义上,动-品型复合名词与短语动词之间存在概念转喻关联,它们表达相同的命题意义、不同的表述意义;3)从短语动词向动-品型复合名词转化的过程中,以事件行为为起点,事件的不同侧面得到凸显,凸显的侧面包括事件整体、事件施事、事件受事、事件工具、事件地点、事件结果等。
关键词:动-品型复合名词、理据、语法隐喻、概念转喻
和谐话语分析框架及其应用
中山大学 赵蕊华
华南农业大学 黄国文
提要:作为中国语境下系统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新路径,和谐话语分析已具雏形,包括确立了哲学指导、理论基础、研究假定和分析原则。但是,和谐话语分析的内涵,尤其是各个要素间的关系和互动有待进一步剖析。本研究建构了和谐话语分析的研究框架,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该分析路径的操作方式和适用性。本文认为,和谐话语分析的研究假定和分析原则与语境交织,通过语言中的经验、人际和语篇资源展示话语的合理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这一分析路径适用于不同语境下的汉语和非汉语语篇研究。
关键词:和谐话语、分析框架、系统功能语言学、生态语言学
再谈“的”的分合及其语义功能
香港中文大学 潘海华
中山大学 陆 烁
提要:从朱德熙(1961,1966等)提出分化三个“的”的主张以来,关于“的”字结构、“的”的功能等问题就引发了学界持久而深入的讨论。本文从“的”的语义功能入手讨论“的”的分合问题,认为“的”应该分为两个,一是谓词性语义成分(<e,t>类型)的标记(记为“的p”),二是可以引入论元的标记(记为“的a”)。句尾“的”属于前者,同时在谓词性语义标记功能的基础上发生了向语气词功能转化的倾向。本文的分析可以统一解释诸多关于“的”字结构的现象以及“的”的用法,从而取得句法与语义解释的统一。
关键词:“的”字结构、语义功能、谓词性语义、类型标记
德语母语和二语句子产出递增加工的眼动研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吴晓钢
提要:句子产出递增性理论存在结构递增模式与线性递增模式的理论分歧。本文采用图片事件描述任务,通过控制事件参与对象的题元层级和视觉显著度,对比考察德语母语者和母语为汉语的高水平德语二语者句子产出的递增加工模式。实验发现:1)题元层级主效应在母语和二语产出中均显著,说明母语者和二语者都采用结构递增模式计划句子;2)视觉显著度主效应在母语产出中显著,在二语产出中不显著,说明母语产出还呈现线性递增特征,而二语产出则严格遵循结构递增;3)母语与二语视觉注意分布主要在言语组织阶段存在差异,在概念化阶段无差异,说明母语者与高水平二语者在句子产出初期的加工方式趋同。本文基于德语句法特征和汉德语法差异,对上述发现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德语、句子产出、递增加工、眼动
中国学习者英语不及物动词加工的眼动研究
宁波大学 朱秀杰
提要:本文通过眼动实验考察中国学习者英语不及物动词的加工过程。研究发现:1)高水平学习者对核心不及物动词和边缘不及物动词的早期加工没有差异,低水平学习者对边缘非作格动词的早期加工快于核心非作格动词。高、低水平学习者对核心非宾格动词的晚期及整合加工均快于边缘非宾格动词;2)高、低水平学习者对方位倒装句中不及物动词的早期及晚期加工、There-插入句中不及物动词的整合加工均表现出较大困难;3)高水平学习者对核心非宾格动词的早期加工、边缘非作格动词的晚期及整合加工快于低水平学习者;4)较之语义凸显性,句式推导复杂度对不及物动词晚期加工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不及物动词语义层级性与句法复杂度在二语加工中具有一定的心理现实性。
关键词:不及物动词加工、非宾格动词、非作格动词、眼动
基于NIRS证据的日语语块加工机制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 费晓东 宋启超
提要:本研究基于在线合理性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和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NIRS)监测到的脑代谢激活模式,探讨了中国学习者日语语块加工过程中语义透明度和汉日双语间同译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不同语义透明度语块的语义加工模式各不相同,高语义透明度语块倾向语义分解加工,而低语义透明度语块最倾向语义整体加工;2)汉日双语间同译搭配与异译搭配语块的加工模式不同,同译搭配语块加工过程中需要消耗更多认知资源。以上结果表明,语义透明度和同译性可能阻碍语块在心理词典内的整体存储,对日语语块习得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语义透明度、同译性、近红外脑成像技术、语块加工机制
整体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协商活动
北京外国语大学 韩宝成
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梁海英
提要: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二语习得关于会话互动及意义协商的论述,提出了广义范畴的意义协商。它既包含人际之间的显性会话互动,也包括语篇本身所隐含的说者与听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隐性互动。外语教学中应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意义协商活动涵盖其中。本文进一步提出依据语篇的语类特征,按照重现内容、新构语境、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四个步骤开展有针对性的、以学习实践为中心的意义协商活动。学生通过这些合作学习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意义、提升语言能力、获得整体发展。
关键词:整体外语教学、意义协商活动、会话互动、教学步骤
翻译汉语的活动度
——基于在线语料库的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湖南理工学院 徐佐浩
西安交通大学 蒋 跃
提要:活动度是计量语言学的一种文体参数,指文本中的动词总数占动词与形容词总数之和的比例。它反映了这两种词性在文本里的动态协同关系,已经在语言类型和文体的研究中获得应用和认可,然而尚未应用于翻译汉语的研究。本文以活动度为观察项,基于三大在线语料库(LCMC、ZCTC、布朗家族扩展语料库),比较翻译汉语与原创汉语、原创英语在4大类和15小类体裁里的差异。研究发现:1)翻译汉语的活动度基本上处于原创汉语与原创英语之间,但更接近原创汉语,而更偏离原创英语;2)翻译汉语的活动度在非文学体裁翻译里更接近原创汉语,在文学体裁翻译里更偏离原创汉语,与原创英语相比的结果则相反;3)翻译汉语的活动度在各种体裁里的分布曲线不及原创汉语和原创英语的活动度那么陡峭。上述发现表明,翻译语言是调节性和受限性的语言变体;非文学翻译的语体特征可能更接近目标语而更偏离原语;翻译语言的体裁差异并不像原创语言那么明显。
关键词:翻译汉语、活动度、原创语言、特征
汉英“续译”的协同效应研究
浙江传媒学院 黄 洁
重庆理工大学 肖 娴
提要:本文通过对比受试“非续译”与“续译”的汉译英译文,考察“续译”中的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证实“续译”中存在协同效应,且这一效应不仅表现在对译文范本中词汇、句子的直接复制、借用,还表现在对译文整体语言风格和翻译技巧的灵活性协同。协同方式包括直接协同、间接协同和混合协同。研究结果支持“续论”,认为“续译”在提高翻译教学质量方面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续译、协同效应、汉译英
用语料库考察概念的跨文化传播
——“知识谱系”项目访谈
[英]曼彻斯特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Mona Baker
[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 Jan Buts
[英]阿斯顿大学 Henry Jones
郑州升达大学/河南师范大学 赵文静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杨国胜
[编者按]Mona Baker教授是国际知名学者,她对翻译研究特别是语料库翻译研究有极高的学术敏感度,善于捕捉并引领研究的走向。她申报的“知识谱系”(Genealogies of Knowledge)(2016-2020)重大项目获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理事会(AHRC)百万英镑经费支持。在该项目结项之际,赵文静教授等人线上采访了Baker及项目组另外两位主要成员Jan Buts和Henry Jones,以了解课题的设计、概念跨文化迁移的考察路径,以及该项目对中国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有哪些启发和影响。本刊特请采访者将访谈内容整理并译成中文,供国内同行参考。
《基于思维的语言学:语言如何将思维转化为声音》(2018)述评
新疆大学 马 军
Wallace Chafe. 2018. Thought-based Linguistics: How Languages Turn Thoughts into Soun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x + 199pp.
传统观点认为,语音、语义和句法足以用来描述语言。基于对语言多年的深度思考和研究,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名誉教授 Wallace Chafe 认为,思维是语言设计的基本构成成分。想要对语言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就有必要从思维的角度来审视语言。因此,其著作《基于思维的语言学:语言如何将思维转化为声音》旨在提出一套超越传统、基于思维的语言学理论。该书2018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包含六个部分二十一个章节。另外还附有前言和结语。前言交代了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及创新之处,并对各章节做了简单的概括。结语总结了前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并指明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下面先对各部分内容进行介绍,然后予以评述。
《当代文体学:语言、认知与阐释》(2018)评介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杨 帆 俞东明
Alison Gibbons & Sara Whiteley. 2018. Contemporary Stylistics: Language,
Cognition, Interpretation.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xviii+378pp.
1.引言
《当代文体学:语言、认知与阐释》是爱丁堡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爱丁堡英语语言高级系列教材之一,由著名文体学家Alison Gibbons和Sara Whiteley合作撰写。该书以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在文学分析中的应用为核心,以文体学这门交叉学科的历史语境化为主线,从综合视角阐述了文体学的研究思想。作为一部全面且实用的教材,该书展现了文体学的传统研究、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下文对其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