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 《二语学习同伴互动研究》(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
2021/03/16
互动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互动能促进二语习得,且同伴互动以其独特的方式促进第二语言的发展。那么,同伴互动意味着什么?同伴互动有什么基本特征?同伴互动如何促进二语发展?
《二语学习同伴互动研究》一书会带大家走进这些问题,将我们的注意力从人们习以为常的师生互动转移到同伴互动。首先,本书对同伴互动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的概述、对同伴互动基本概念的描述和对同伴互动不同理论视角的阐释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同伴互动。其次,围绕同伴互动研究方法、同伴协商互动研究、同伴互动模式研究、同伴互动中的纠正性反馈研究、同伴互动中的母语使用研究、同伴互动影响因素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同伴互动研究、内容—语言融合环境下的同伴互动研究等方面,本书对同伴互动相关研究展开了多视角多层次的述评,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同伴互动本身的复杂性,更能让我们了解同伴互动与二语发展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同伴互动的理解。最后,基于对同伴互动研究结果的概述,本书提出了同伴互动的未来发展和研究方向。
作者:徐锦芬
ISBN:978-7-5213-2256-9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定价:66.90元
内容简介
全书共十二章。第一章概述互动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同伴互动的定义及其对二语学习的促进作用。第二章论述同伴互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任务、协商、修正性输入与输出、同伴反馈、语码转换、调节、语言相关片段、同伴支架、互动能力等。第三章从认知互动、社会文化、社会认知等理论视角阐述同伴互动的主要理论和观点。第四章介绍同伴互动的常用研究方法。第五章至第十一章依次评析同伴协商互动、同伴互动模式、同伴互动中的纠正性反馈、同伴互动中的母语使用、同伴互动影响因素、网络环境下的同伴互动、内容—语言融合环境下的同伴互动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第十二章展望同伴互动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全书框架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同伴互动核心概念
第三章 主要理论和观点
第四章 同伴互动研究方法
第五章 同伴协商互动研究
第六章 同伴互动模式研究
第七章 同伴互动中的纠正性反馈研究
第八章 同伴互动中的母语使用研究
第九章 同伴互动影响因素研究
第十章 网络环境下的同伴互动研究
第十一章 内容—语言融合环境下的同伴互动研究
第十二章 回顾与展望
作者简介
徐锦芬,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SSCI一区期刊System和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编委,多家SSCI及CSSCI外语类核心期刊外审专家。在SSCI及CSSCI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40多篇,出版专著和主编各类教材共30多部。
研究领域:教师教育与发展、母语/二语习得、专门用途英语。
编辑推荐
互动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论题,互动不仅为中介语的使用提供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也是中介语体系发展和完善的源泉。本书系统梳理了同伴互动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理论、研究方法和重要成果,并对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本书既有理论梳理、方法介绍,又有趋势探究与研究建议,具有学术性、前沿性、引领性,适合从事二语习得研究,尤其是同伴互动研究以及语言教学与研究的硕博研究生、一线教师以及研究者参考。
本书为“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应用语言学核心话题系列丛书•语言习得”中的一部,丛书总主编为文秋芳教授,子系列主编为蔡金亭教授。除“语言习得”子系列之外,“应用语言学核心话题系列丛书”还包括“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语言测评”“二语写作”和“外语教师教育”等其他六个子系列,目前共推出图书11部。
“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介绍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信息技术发展、语言产业繁荣与教育领域改革等对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和外语学科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有力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学术出版。为梳理学科发展脉络,展现前沿研究成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汇聚国内外语学界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精心策划了“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
“文库”各册围绕外语学科重要领域某一核心话题,深入探讨该话题在国内外的研究脉络,梳理主要概念、理论与方法,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文库”具有学术性、体系性、前沿性和引领性,既有全面的宏观视野,又有深入、细致的分析,能够为外语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教师及研究者提供有益参考,也能够为我国外语学科研究的创新发展与成果传播作出积极贡献。
购书方式
点击此处购买本书。
小贴士
点击公众号下方菜单栏“学术资源”——“电子书架”,即可免费查看本书样章。
Key Topics更多书目
新书速递丨《语义解释的生成词库理论及其运用》李强 袁毓林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