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 | 《英语文学研究》(第六辑)目录及摘要
2021/10/29
《英语文学研究》
主编 张剑
“英语文学”概念的成长:一种学科史的
范畴考探
张和龙
关键词:英语文学;英国文学;英语专业;学科史
内容提要:“ 英语文学”这一名称长期被“英美文学”遮盖,迄今为止,“英语文学”这一以语种为中心的学科概念和专业术语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从学科史的角度对“英语文学”进行语境化的梳理与考探,对于我们认识英语文学学科的发展变化,以及背后的历史动因具有重要的意义。“英语文学”概念的源起、形塑与术语演变的过程告诉我们,“英美文学”不能完全代替“英语文学”,实际上它带有大英帝国“英美中心主义”的霸权阴影。探讨作为本体的“英语文学”内涵的演化与学科范畴的扩展,考察我国英语文学学科源流与范畴意识的流变,揭橥英语文学学科概念,对学术研究与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威廉·康格里夫《老光棍》:婚外情与
同性社交竞争
朱禹函 吴美群
关键词:复辟喜剧;婚外情;同性关系;男性气质;
文化语境
内容提要:英国复辟喜剧自形成以来就因为剧中反复出现的婚外情主题,被贴上了“失德”和“猥亵”的标签。但是,这种异性间私通关系的成因并非出于生理欲望,而是出于同性间的心理竞争,其目的是彰显男性的个人气质与社交魅力。这种畸形的人际关系反映出复辟时期宫廷文化和霍布斯学说对复辟喜剧的影响。
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与西班牙内战
孙怡冰
关键词:《动物农场》;西班牙内战;无政府主义
内容提要:乔治·奥威尔的经典著作《动物农场》常常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的情况联系在一起,但是奥威尔创作这部作品的思想源头可能是他在西班牙内战中的经历。也就是说,《动物农场》不仅影射了苏联革命,同时也是作者个人经历的真实写照。本文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重新解读《动物农场》的政治寓言与隐含意义,将书中的动物形象和行动与奥威尔关于西班牙内战经历的表述进行详细对比,深入挖掘作者主张暴力革命、反对特权统治与反对新贵阶层等带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政治主张。
泰德·休斯动物诗歌中的“权力意志”与暴力
郑思明
关键词:泰德·休斯;动物诗歌;“权力意志”;暴力
内容提要:泰德·休斯创作了大量有关动物的诗歌,但他不仅仅描写动物,更传达出他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生命的思考。休斯在其诗歌生涯的早期就接受和认可尼采的“权力意志”论,热衷于描写动物的力量和暴力主题。不过,他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暴力有不同的看法。一方面,他肯定和崇尚动物的强大意志和力量,承认动物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另一方面,他又谴责人类所犯下的暴力,包括破坏自然、残杀动物以及野蛮的战争。
“羊皮纸重写”:萨尔曼· 鲁西迪《摩尔人的最后叹息》中铭刻的杂糅观念
杨晓红 李升炜
关键词:羊皮纸重写;杂糅;文化折中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内容提要:在《摩尔人的最后叹息》中,鲁西迪通过“羊皮纸重写”的历史,铭刻了印度文化形成的历史和变异的过程,包括其形形色色的文化遗产,以及它们交织重叠的轨迹。小说中“羊皮纸重写”的隐喻所蕴含的杂糅思想是鲁西迪对文化折中主义的热切期待。这种折中主义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是后殖民时代种族主义话语和“本质主义+ 民族主义”话语之间的一条艰难的中间道路。本文集中讨论两个相互关联的议题,其一是“羊皮纸重写”如何解构官方历史,颂扬文化的杂糅性,其二是作者对折中主义印度的乌托邦愿景的追求。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尼赫鲁世俗理想并没有一个美好未来,这种幻灭在奥罗拉的死亡和阿尔罕布拉宫的衰落中找到了象征性的对应物。
石黑一雄《长日留痕》的“文化生产”:
从副文本看其“圣化”过程
李丹玲
关键词:《长日留痕》;副文本;市场营销
内容提要:石黑一雄的代表作《长日留痕》在商业市场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销售业绩,打破了布迪厄关于严肃文艺作品缺乏市场、必将遭受商业失败的论断。本文从副文本入手探讨出版商成功营销《长日留痕》的若干策略:充分利用小说的跨类型潜质,将其包装成不同的文学类型,以满足尽可能多的利基市场,尤以乡村庄园小说这一利基市场为重;通过改编电影及小说的A开本开拓大众读者市场;通过在封面设计中植入各种“声誉标签”向读者传达文学场域多名专业人士对于小说的认可与推荐,达到引导消费的目的。
“普遍心灵”的表达:论爱默生的
文艺创作观
余静远
关键词:爱默生;文艺创作;道德的感知;象征的语言;有机的形式
内容提要:美国19世纪著名思想家爱默生在作品中经常谈及文艺创作,通过对这些文本的细读,我们可以发现爱默生在文艺创作方面有自己的思想和原则。本文拟将爱默生的文艺创作观置于西方文艺创作理论的传统之中,对他的文艺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道德的感知、象征的语言、有机的形式——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诗人通过道德的感知,用象征的语言将想象和经历的事实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诗歌的创造过程。首先,诗人通过灵感、直觉和想象,对事物形成一种诗性的道德感知;其次,诗人必须用象征的语言去表述流动不居的自然和经验;最后,诗歌的语言、过程和结构三者都必须是有机的。
诺曼· 梅勒的《自我宣传》:作为斗牛术的文学
许梅花
关键词:诺曼·梅勒;米歇尔·莱里斯;文学斗牛术;
《自我宣传》
内容提要:美国犹太裔作家诺曼·梅勒在他的自传性作品《自我宣传》一书中,以一种私人化的口吻对自己的弱点与困境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暴露和批评,从而将自己推向公众凝视、众人评说的中心。梅勒这种自戕式写作方式与法国作家米歇尔·莱里斯提出的“文学斗牛术”理念极其吻合。根据莱里斯“斗牛文学”的概念,自传创作应该像斗牛运动一样,从危险、规则、美学三个层面去贯彻执行,而《自我宣传》在这三方面践行了“斗牛文学”的理念。但是,他也并非是完全模仿莱里斯,而是在几个方面对斗牛术文学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怪龙,怪物还是先知:《美国陷落》中的“弗兰肯斯坦”意象的流变
钱坤
关键词:金斯伯格;《美国陷落》;弗兰肯斯坦;
流变
内容提要:美国著名“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伯格在其诗集《美国陷落》中以“弗兰肯斯坦”意象表征冷战时期的美国政府、美国知识界和诗人自己:美国政府身化怪龙,蹂躏世界;美国知识界遭受“污染”,堕落为冷战怪物;金斯伯格吸收了东方文化变为先知,通过“神话化”和“去神话化”的诗歌,绘制美国地图,记录美国的陷落,预言末日救赎。“弗兰肯斯坦”意象发生从怪龙、怪物到先知的流变,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局势和诗人的个人生活之间形成对应,还解构了美国的冷战意识形态,谴责了美国政府和美国知识界的罪恶,部分地实现了诗人的写作意图。
J. M. 库切的“耶稣三部曲”的共同体叙事
张 旸
关键词:库切;耶稣三部曲;独体;共同体
内容提要:库切的小说系列“耶稣三部曲”呈现出鲜明的共同体叙事特征。三部曲在塑造不容于世俗的独体群像之余,也肯定了构建诸多精神共同体的可能性。在三部曲中,独体与共同体错综交织,彼此相融,以悖论的形式共存,不仅折射出库切在移民越位之后的自我转型与心境变化,也为思想史上的独体与共同体之争提供了文学参照系与和解可能性。
文本表面之下的真实:亨利· 劳森
《赶羊人的妻子》中隐含的“他者”
徐在中
关键词:《赶羊人的妻子》;“他者”;女性;自然;
土著
内容提要:亨利·劳森的《赶羊人的妻子》被普遍认为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个丛林女性的勇敢和坚毅,参与构建了澳大利亚民族身份,但该作品看似稳定的表面意义之下却隐藏着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女人、自然和土著成为相对于男人、人和白人的“他者”,体现出澳大利亚民族共同体建构过程中的排他性意识形态。通过重读《赶羊人的妻子》,揭示出这些隐含的“他者”,瓦解了作品看似稳定的表面意义,揭露了其中隐秘而又复杂的权力话语,从而展现出一个比文本现实更加真实的澳大利亚社会。
耳畔的尘嚣:读《简· 奥斯汀的英格兰》
邱 瑾
关键词:简·奥斯汀;摄政时代;互文性;历史
内容提要:在《简·奥斯汀的英格兰》一书里,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阿德金斯夫妇从奥斯汀及同时代人的手稿、日志、书信中撷取片段,穿插法律记录、新闻报道等多种历史文件,围绕普通人日常生活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的方方方面,用庞杂的史料、多元的视角,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和事实,呈现“不安宁”“不优雅”的奥斯汀的世界,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建构的世界,颠覆了大众对于摄政时代田园化英国的想象,为奥斯汀研究打开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