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前沿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2022/07/14
7月12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前沿高端论坛”成功在线召开。本次论坛邀请七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围绕“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前沿发展”发表主旨演讲,吸引了近五千名观众同时在线观看,1.5万多个关注点赞,共同探讨了外语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前沿,提出问题,探究方向,寻找方法,助画方略,共谋大局,以期进一步推动本土外语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论坛通过腾讯会议直播间及“外研社•U讲堂社区”钉钉群进行了直播并与观众互动。
与会人员合影
开幕式致辞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为本次论坛致开幕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张剑教授和外研社常小玲副总编辑分别为本次论坛致欢迎辞。
孙有中教授指出,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外语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成果丰富。在过去短短四年里,国家先后发布各层次国家级英语课程标准、质量标准和指南,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版)》,标志着外语教育在指导思想、方向、路径和方法上都有了或将有新的思考、变化和发展。不可否认,我国外语教育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其中一些可能是老问题,也有随着时代变化涌现出来的新问题,需要学者们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共同探讨和研究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相关问题。因此,此次论坛意义重大,期待学者们通过此次论坛碰撞出更多灵感,进一步推动我国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孙有中教授
张剑教授对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全国的观众表示了热烈欢迎。张剑教授首先介绍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组织架构、知名校友和学者以及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重大成就。他指出,自成立以来,英语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外交、外贸、金融、媒体、英语教育和翻译人才。作为英语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点,学院也一直以来将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视作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使命,不断创新课程理念,革新方法,立志成为全国英语教育的典范。组织举办本次高端论坛的初衷也在于此,期待本次论坛的讨论成果能为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外语教育者提供启发和灵感。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 张剑教授
外研社常小玲副总编辑对此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常副总编指出,此次论坛融合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从外语教育面临的问题角度和不同研究视角出发,为全国一线教师和研究者提供了交流平台,有利于推动外语教育创新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中外沟通与交流。常副总编还介绍了外研社在外语教育方面的图书出版、数字平台、科研项目和测试工具等成果,期待这些成果能助力各高校的国际人才培养,促进理解中国、沟通世界。
外研社常小玲副总编辑
主旨发言
美国密西根大学Diane Larsen-Freeman教授是复杂动态系统理论(Complex Dynamic Systems Theory)应用于二语习得和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国际领军学者。她的发言聚焦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对外语教育的启示和其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Larsen-Freeman教授首先指出“惰性知识问题”(inert knowledge problem)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外语教育问题。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能帮助我们用新的视角审视、理解这一问题。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是一种生态理论,认为二语学习不是一个独立于时空和语境的静态过程,也不是简单的隐性单向输入—输出活动过程。语言学习是动态的、循环的非线性过程,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意义构建,主动选择、改变和使用语言模式来适应所处语境。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出发,运用系统思维(systems thinking)分析中国外语教育环境,包括微观层面的个体学习者、中观层面的外语课堂和宏观层面的教育政策和实践,对解决中国外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美国密西根大学 Diane Larsen-Freeman教授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Matthew E. Poehner教授是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应用于二语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国际领军学者之一。他的发言聚焦社会文化理论,提出社会文化理论作为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视角,是一种发展导向(development-oriented)的二语教育理论。Poehner教授指出,中国外语教育正在经历新的发展和变革,采取新的理论和研究视角,能够助力外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本土化外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Poehner教授从辩证逻辑(dialectical logic)和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的角度解释了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基础。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知识产生于具有特定目标的物质世界活动。在理论与概念解析和阐释的基础上,Poehner教授介绍了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教育中的应用,并结合其近期研究案例讲述了发展导向的教学方法“概念依托语言教学”(Concept-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和“动态评估”(Dynamic Assessment)教学的实施、组织过程及研究结果,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概念、发掘新的研究问题。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 Matthew E. Poehner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围绕“外在学术语言和内在学术语言”,论述了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理论的构建。文教授提出内在学术语言这一新概念,分析了其与外在学术语言的区别,指出外在学术语言涉及学者产出学术成果所呈现的口语和笔语;内在学术语言涉及学术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依赖的语言及语言所代表的概念、范畴、理论和方法。同时,文教授结合自身发展经历,阐释了研究者自我内在学术语言发展变化的历程及其反思,并以“产出导向法”理论的构建及发展为例,讲述了其在内/外在学术语言平衡互动体系的应用尝试。文教授强调,中国学者要创新理论,一定要冲破内在学术语言以英文为主的局面,超越以英文为载体的西方学术概念,重新构建平衡互动的内在中外学术语言体系。这样的体系才能既服务于中国外语创新理论的构建,又能推进中国学术国际化进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 文秋芳教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初明教授以“为外语教学提质增效的续论”为题,介绍对续论的最新认识,为学界合理运用续论提高外语教学效率、深入开展研究提出一些新思路。王教授首先介绍了自2000年以来影响二语习得研究的部分热点理论,如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超语、接口假说等,指出续论是一个语言习得观,语言是通过互动、更是通过“续”学会的,语言学习的高效率可由“续”实现。续论是建立在外语学习和课堂教学观察之上的理论升华,能为外语教学提供高效促学、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方法,还可为解释和评价二语习得理论和外语教学观念带来新视角。通过进一步介绍“续”的过程发生什么、“续”与接口假说,王教授指出,“续”将语言理解与内容的动态表达紧密结合,能够提高外语学习效率,为实现内容依托式教学或内容语言融合教育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手段。王教授最后结合具体教学方法,展示了如何在在教学中注入“续”元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王初明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以“从外语教学走向外语教育:新时代中小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发展”为题,展示了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历史发展,指出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已全面迈入核心素养时代。王教授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实施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我国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的全景育人蓝图。此外,王教授分析了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现存的主要问题,如过度关注碎片化的语言知识教学,割裂了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的关联等。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的颁布,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在凸显学科育人价值、优化学科育人资源、变革学科育人路径、确保学科育人目标达成、搭建育人支持平台等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王教授指出,新时代的中小学英语课程将着力解决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的问题,使英语课程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获得丰富的中外优秀人文和科学知识,充盈文化底蕴,涵养内在精神,形成良好品格,更重要的是助力其态度养成和价值塑造,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 王蔷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结合“新文科”“大外语”“信息技术”和“课程思政”的新时代特征和外语教育背景,阐释了中国特色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及其特征。徐教授从六个方面全面解读了中国特色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的特征,并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内容语言融合教育框架图,帮助大家理解该教育理念中的重要概念及其关联性,如课程思政与内容语言的融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教师共同体及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合作学习等。在概述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实践及其相关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徐教授指出,将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应用于外语教育改革实践有利于解决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分离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用外语表达学科内容知识的能力以及通过外语进一步掌握学科内容知识的能力,符合新形势下各类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很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华中科技大学 徐锦芬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莲教授探讨了高校外语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建构这一话题。她认为教师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教师身份认同则是这一基础性工作的基础。张莲教授结合现有国外心理学研究成果和中国哲学传统,从认知、情感本源相依,辩证统一的视角解读了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概念和内涵。研究采用叙事案例方法探究了高校外语教师专业身份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情感体验如何以知情合一的方式调节/影响了他们身份认同建构的过程。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分析讨论,她认为,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建构于个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互动中,呈历时动态特征;教师个体的情感体验承载了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和结果,决定着环境对教师的自我和专业的认知,体现了认知与情感的同源一体,个体主观能动选择的方式体现情感体验对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建构的调节作用。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建构的社会文化属性和价值属性,对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实践有重要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莲教授
闭幕式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亚平教授主持了闭幕式。论坛主席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莲教授围绕为什么要筹办本次论坛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办对论坛进行了总结。她说,如在论坛通告开篇文字中所言,进入新时期,外语教育迎来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机遇意味着有做好事情的条件和便利,大家共商很有必要。这是其一。其二,在过去四年里,国家先后发布包括全部学段、层次的国家级英语课程标准、质量标准和指南。作为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的具体体现,这些标准和指南实际上也体现了国家意识、意志、立场和追求。一些新的议题,如外语教育如何对接并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参与全球治理,具体来说,如何帮助世界有效理解中国,促成中国概念(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实践(如中国特色社会政治经济改革与创新实践)、中国经验被理解、被接纳、被喜欢,如外语教育的新文科建设,又如外语教育自身如何提高效率、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特别是外语教育如何实现自身知识体系创新,贡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创新等等不断涌现,扑面而来。作为外语教育实践者、研究者、中国外语教育的经历者、观察者、体验者或者外语教育知识的使用者、创造者,我们不仅有责任和义务,也有条件和便利去思考新情况下如何做。如何思考?我们不能只是自己关在屋子里拍脑袋遐想,我们需要交流和讨论。这不只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封闭起来,和世界断开,更是因为我们知道知识来自交流,新知产生于对话。所以,论坛请来国内外知名学者共同探讨。论坛通过选题和特邀学者的方式营造国内、国外对话、高等外语教育和基础外语教育的对话、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她认为,唯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形成一些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有助于解决我国外语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促进我国外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及前沿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莲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秦丽莉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家金教授、浙江大学王敏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杨鲁新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王雪梅教授、北京大学高一虹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陈亚平教授分别主持了开幕式、主旨发言和闭幕式。
主持人合照(按主持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