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暑期研修 | 以研促教:理实并重精进语言研究, 教研齐进共促教师发展
2022/08/16
夏潮澎湃,百舸争流。8月2—3日,外研社2022年暑期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第六期——“语言学研究:理论与应用”线上研修圆满完成。本期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吉林大学姜峰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天伟教授担任主讲专家,与来自全国高校290余位参班教师共同探讨英汉语言对比、学术话语研究和认知社会语言学相关话题,以期引领教师夯实语言学理论基础,拓展研究视野,探索科研思路,掌握教研本领,提升科研素养,提高外语教育教学与外语人才培养质量。
专家与主持人合影
本期研修班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孔乃卓主持。孔乃卓副社长指出,广大外语教师承担着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正确人生观的职责,既要精进专业知识,树立学术典范,提升育人成效,成为以学术造诣启迪学生智慧的“经师”,又要涵养德性、严爱相济、润己泽人,善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的“人师”,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矢志不渝为党和国家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外语人才。希望各位参班教师能与专家一道,共担新时代外语教学研究新使命,开创外语教学新局面,实现外语教学人才培养新作为。
孔乃卓副社长
洞悉英汉时空性强弱差异 深入语言对比研究
研修班伊始,王文斌教授回应了本次研修主题“经师与人师”,并作出了深刻阐释。他指出,外语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成为学术功底深厚的“经师”,也要在人格品质上做好学生的榜样,成为有人格魅力的“人师”,更要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成为启智增慧的“能师”。
首先,王教授基于英、汉语教学与研究实际,指明了语言对比研究对于提升母语及目标语的敏锐性,提升语言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为国际学术研究贡献中国成果和智慧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王教授指出,目前外语教师的科研困境多与仅专注外语研究、母语不精和研究视野受限有关。语言学的发展应借力于语言对比,其研究基础是精通母语,深谙目标语,研究者应把握语言的本色和底色,做到运用自如。他特别强调,在英汉对比研究中,研究者应重点关注“英有汉无”和“汉有英无”的现象,尤其要注意语言结构中必不可缺的语言特征。王教授以英汉翻译的不同译本为例,重申把握语言特征差异的必要性——只有洞悉译出语,方可达成译入语。
教育信息化即将迈入3.0时代,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改革与发展。在此背景下,“智慧教育”与“智慧教学”已全面走入教育教学科研中。王教授帮助参班教师厘清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他指出,教育与教学是上下位的关系,前者更关乎能力培养,而后者更关乎技能培训。王教授肯定了智慧教育在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指导学生应用智慧,培养学生创造智慧方面的作用,也提醒教师在借用智慧教育的过程中,要理性思考,注重语言与思维的统一。王教授强调,教育中教师是关键,他们不仅担当技术开发者、资源整合者、教育设计者、教育实施者和数据分析者的角色,更要肩负起教育创新者的责任,引导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信息化大趋势下,王教授对广大外语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要广泛深入地阅读和思考,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作用,不断提高思辨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语言教育教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文斌教授
全方位解析学术话语 多角度挖掘科研选题
姜峰教授在解析学术话语的过程中,首先点明了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学术话语不仅与日常教学密切相关,指导学生规范学习,更是在“中国学术走出去”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帮助提升中国学术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然而,学术话语的实证研究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掌握关键方法,研究者定能做出一番成果,有所造诣。
姜教授从元话语的视角切入,深入探讨了学术话语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他表示,研究者应该抓住基础理论、创新课题研究,以教启研、以研促教,实现教研相长。在梳理了不同类别的学科划分标准之后,姜教授指出各学科有其特有的话语方式和体裁倾向,并以写作教学和研究为例,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升学生话语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裁与修辞意识,帮助其了解交际目的和学科文化,从而更好地构建学术身份。
基于语料库与学术话语的紧密联系,姜教授展示了通用语料库、专门语料库等多种语料库的特点及优势,并鼓励研究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教育教学实际自建语料库。研修中,参班教师纷纷表示希望了解更多学术话语研究的前沿话题。对此,姜教授建议,教师可以从学术会议、期刊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也可以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挖掘话题,捕捉学术点,开展相关研究,教研并进。
吉林大学 姜峰教授
聚焦认知社会语言学热点 直击新兴交叉学科前沿
张天伟教授首先梳理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假设、趋势与特点。他指出,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主要建立在社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从认知角度探讨社会语言学的核心问题。张教授表明,目前认知社会语言学理论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其研究核心是语言变异问题,研究者应注重语言接触研究以及跨语言的类型学研究。基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概括介绍,张教授阐释了其研究路径,并着重介绍了变异规则、民族志和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为参班教师厘清了研究思路。张教授强调,理论研究应服务于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随后,张教授从自身研究出发,介绍了语言景观研究理论,并对其主要功能、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作了详细的阐述。他指出,语言景观以实用性为主要特征,同时具有象征性和受众友好性。研究者可以从宏观、微观、历时、共时等角度,运用质性研究、变异研究等方法,围绕全球化、多语制等议题展开深入研究。为了让参班教师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张教授从能动性的角度阐释了冬奥语言景观研究。他表示,语言景观不仅是反应社会生活和客观世界的窗口,也能折射出能动性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关系。同时,张教授也鼓励参班教师将能动性理论带上一个新台阶。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天伟教授
研修期间,每日课程结束后特设了问答与交流环节,参班教师结合研修收获、教研实际需求和困惑积极提问请教。三位专家针对提出的文献选择、理论适用范围、语料的收集与分析等具体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解答。多位教师表示,答疑环节帮助解答了论文选题和语料选取等科研难题,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为期两天的线上研修紧张且充实,三位专家从不同维度对语言学进行了深刻阐释,为教育教学科研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参班教师积极参与交流讨论,认真撰写反思总结,加深了对英汉语言对比、学术话语、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解,拓展了教与研的辨证关系及思路。希望参班教师不仅在知识上有所收获,更能在思路上有所拓展、理念上有所更新、教研能力上有所提升,并对自身发展有更为深入的思考,真正做到“经师”“人师”与“能师”的有机统一。研修临近尾声,孔乃卓副社长组织全体参班教师线上合影留念,研修班在一片赞扬与感谢声中完美落幕。
参班教师合影留念
反思日志摘录
●“经师”“人师”及“能师”不断对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也督促我们能更好地提升自己。作为一名本科学习翻译、研究生学习英语教育又从事医学英语教育的我来说,今天的课程中有很多熟悉的语言学话题,专家也从中外语言对比研究方面对语言进行了剖析,令我获益匪浅。学术英语既与语言相关,又同学术思维相关,让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安排有了新的思路。非常感谢三位专家及外研社会务组人员辛苦的付出,令我们收获了学术饕餮盛宴!
——高老师 河北医科大学
●感谢三位专家倾情奉献、倾囊相授;感谢外研社宝贵的学习平台;感谢在线同行的陪伴学习。今天的课程内容丰富,在方法、理论和实践方面帮我拓展眼界、打开思路、提升职业认同感。还有孔社长在每个讲座后的精准总结和评价,令我赞叹不已。
——王老师 四川大学
●王老师的讲座宛若隽永而意味深长的一杯好茶,娓娓道来,余韵悠长,风骨卓然。王老师对于智慧教育和教学的辩证思考非常睿智且中肯。教育要信任和引导学生去开发自己的智慧,不是把他们当作盛水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心灵之火;教师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做技术开发者、资源整合者、教育设计者、教育实施者、数据分析者和教育的创新者。在英语教学中,要借用智慧教育,但最关键的是要重视语言和思维的统一,提升学生的思辨力、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智慧。
——苏老师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姜峰教授讲座中讲到的语料选取与建设的方法和建议醍醐灌顶,让我骤然意识到语料库在语言教育教学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姜老师慷慨地分享了各种语料库的资源和建设个性语料库的思路和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像我这样的语料库初级学习者在后续学习、研究中做到事半功倍。
——杨老师 太原师范学院
●张天伟教授的讲解使我对语言景观理论有了进一步认识,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两天的研修使我收获满满,为我日后的教学和科研学习都提供了一个好的方向,我相信经过这次研修我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同时,非常感谢外研社给我们提供这样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专家,并了解最前沿的理论。希望外研社越办越好!
——安老师 淮南师范学院
乐思奖获奖名单